
中評社╱題:第二屆“兩岸一家親”學術論壇綜述 作者:海涵(北京),中評社記者
第二屆“兩岸一家親”學術論壇于9月22日在甘肅省榆中縣舉行。兩岸5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與祖國和平統一前景、臺灣民情變化趨勢研判、兩岸關系和臺灣政局趨勢與風險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綜合各位學者會上的發言和會下提交的論文,可以總結出以下五個關注點:一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重要講話(以下簡稱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的討論;二是對“一國兩制”的思考;三是對當前及未來臺灣政情民意的研判;四是對兩岸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踐的闡述;五是對祖國和平統一之路的探索。
一、對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的不同解讀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作重要講話,提出了“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探索‘兩制’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和平統一前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五項主張。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講話在大陸引起各界人士熱議,更是被許多資深的對臺研究者奉為“新時代對臺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新時代對臺工作的行動指南”、“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的宣言書”。而臺灣社會各界也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做出了迅速的反應。臺灣朝野各界對習近平總書記的“1·2”講話所作解讀不一,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判與糾結點。
論壇期間,來自兩岸的學者分別從各自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進行了探討。
大陸學者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一方面回顧了過去70年來兩岸關系發展的曲折歷程,肯定了過去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規劃了未來兩岸關系發展的方向、政策和舉措,是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的宣言書,也是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路線圖。同樣來自大陸的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黃家鑫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新時代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指導意義,這是指引新時代對臺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為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大陸的對臺工作明確了指導方針。
臺灣學者“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外交及國防組特約研究員”李華球分析,習近平主席1月2號的對臺講話是在外部有壓力、兩岸有抗力、內部有拉力的情勢與局面之下,所構建出的大陸對臺之策略,藉此以外防突襲、內防突變,以控兩岸之戰略格局與手段,以因應在外部介入與挑弄兩岸變局之勢,用以穩定內部局勢之手段。他特別分析了臺灣政界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態度,認為,臺灣相關部門雖也采取研析,但未特別重視研議,反倒為了“2020大選”而討好某些選民的喜好,忽視、輕蔑習近平主席對臺重要講話對臺灣的嚴厲性和重要性。這是嚴重的戰略與戰術的輕忽和輕覷之病,令人憂慮。
臺灣嘉南大學助理教授陳明德進一步剖析了臺灣各界對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的解讀與糾結。他指出,對于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臺灣各界基本上依照各自立場、政治光譜及對應的意識形態提出解讀與回應,或以為是“中共展現兩岸的‘主導權’及‘主動權’,明知‘一國兩制’在臺灣沒有市場,卻提出促統方案,分明意圖分化兩岸”;或以為“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是有異于港澳模式,且愿意納入雙方透過共議的過程來協商,應該要做善意的解讀”。由此可見,臺灣各界回應的糾結點依然存在,成為未來協商成功與否的癥結。
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作于《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際,這番重要講話不僅是講給大陸人民聽的,更是講給臺灣同胞聽的。大陸各界在認真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臺重要講話精神的同時,也應高度關注島內社會對這一重要講話的認識和理解,使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真實意涵為島內民眾所理解和接受。
二、“一國兩制”:當與時俱進、融入新思維
自今年1月2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探索‘兩制’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之后,對“兩制”臺灣方案的探索便成為熱點議題。
而近期發生的香港事件則再度引發了探討“一國兩制”的熱潮。許多人開始對結合“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對“一國兩制”進行反思,希望可以用新的思維構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同樣以香港的實踐經驗為鑒,認為“一國兩制”需要與時俱進。他指出,面對近來香港的事件,需要對內因進行檢討,對內因的檢討越深刻,對外因所造成的動亂就越有可控性。“一國兩制”需要與時俱進,不能一成不變。在新時代,我們要探討“一國兩制”的新方向。北京應重新發表新時代下“一國兩制”的綱領性文件,特別是在中國快速崛起、逐步邁向世界中心的大形勢下,應審慎思考臺港澳的“一國兩制”原則為何及如何區分;臺港澳分別與大陸的關系為何、與國際的關系為何、與未來的關系為何,必須從長治久安的角度去加以規劃新時代的“一國兩制”。特別是在百年變局下,國家如何變化、“兩制”如何變化,這些都是作為一個大國所應有的眼光,這也才是負責任的、積極的“一國兩制”。而不是教條主義地守住一、兩句話,從而使得極為創意地解決政治難題的方案變為僵化的政策、不變的制度,限制了“一國兩制”的蓬勃生機。
《兩岸犇報》發行人陳福裕進一步指出了“一國兩制”香港方案與臺灣方案的不同。他指出,香港的實踐經驗為“兩制”臺灣方案提供了某些重要的思考。第一個很重要的思考就是,未來“兩制”臺灣方案到底跟現行的香港方案有什么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香港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回歸的,其自身并非談判的主體,談判的主體是英國政府跟祖國大陸。因此,整個香港的“一國兩制”方案是中央政府對國家統一的意志透過基本法所做的制度性安排。但是臺灣問題是中國歷史上內戰和分治的結果,需要透過和平談判來尋求和平統一的方案,因此是一個參與性的過程。在這個參與性的過程中,可以建構出一個兩岸都能接受的、大家都喜聞樂見的方案。這個可能性特別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里,即“我們愿意同臺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就兩岸政治問題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有關問題開展對話溝通,廣泛交換意見,尋求社會共識,推進政治談判”。
中華兩岸新時代交流協會理事長、南開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則提出可以用民主治理思維去構建“兩制”臺灣方案。他認為,用民主治理的思路重新建構“兩制”臺灣方案的方向,才有機會讓多數的臺灣人愿意正視這樣的方案。經濟是評判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標,而大陸的GDP在短短20年內增長了10倍,大陸的治理效果有目共睹。此外,大陸的人民民主體制跟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體制思維是一樣的,就是通過跟民眾的良善互動建構治理的目標、讓民眾過得更好。習近平總書記在1·2講話中,提出“愿意同臺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就兩岸政治問題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有關問題開展對話溝通,廣泛交換意見,尋求社會共識,推進政治談判”,這就是民主治理的一個表現。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1·2講話中還提到“民主協商”,對此,除了形式之外,我們更需要的是實質的內容。在“一國兩制”在臺灣已經被污名化的形式之下,要營造出一種氛圍去推進協商。為此,應該要落實落細兩岸的融合發展,讓臺灣人相信中國人會幫助中國人,“一國兩制”不是推掉臺灣,而是幫助臺灣。
眾所周知,“一國兩制”最早就是為解決臺灣問題而產生的,并率先用于香港問題的解決。“一國兩制”作為國家的大政方針,是一個充滿歷史智慧的頂層設計,并且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因此,“一國兩制”需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在新時代要探索“一國兩制”的新方向、面向臺灣則要探索適合臺灣社會發展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三、臺灣政情民意:紛繁復雜、形勢嚴峻
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的“1·2”講話還是“兩制”臺灣方案都不僅僅是大陸方面單向的政策宣示,只有融入臺灣方面的回應和互動此二者才擁有完整的靈魂。祖國的統一是大陸和臺灣雙向的統一,因此,分析弄清臺灣社會的政情民意至關重要。
關于臺灣社會的政情,有幾位學者分別討論了臺灣的戰略處境、2020臺灣領導人選舉情勢。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臺美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汪署申聚焦臺灣在中美博弈中的策略處境。他指出,在當前中美戰略博弈擴大、兩岸關系對立對抗的復雜形勢下,臺灣的戰略處境呈現出新的特征,表現為:第一,臺灣在美國外交與安全政策中的地位上升,進入美國推動“印太戰略”遏制中國大陸的最前沿。第二,中國大陸堅持維護涉臺核心利益,加大“規制美國、遏制臺獨、促進融合”。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影響臺灣戰略處境的中美因素在發生變化,在涉臺問題上,中美任何一方的出牌均可能引發另一方的反作用力,雙方的較量將牽制整體的臺海局勢。在此過程中,臺灣將無法置身事外,面臨被動卷入的風險,尤其是民進黨執政,加上特朗普的變數,“臺獨”因素與美國因素容易發生聯動效應,更加大臺灣戰略處境的不確定性。
另有兩位學者則關注臺灣選情。中華文化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忠山分析指出,在此次選戰中,蔡英文采取了安全牌來對抗國民黨的經濟牌。其所用的選戰策略不是抹黑、造謠、詐騙,就是分化、滲透、困擾、顛覆整個選舉的正常民主機制。雖然蔡英文這些非法不當的手段有不少人是看得懂的,但是因民進黨強占政治資源及媒體,可以全方面操控選舉的過程及結果,它根本不怕亂,反而是越亂越好。
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徐峰則通過分析“韓國瑜現象”的產生原因和特點的分析,指出,“韓國瑜現象”的崛起,既是島內社會矛盾發展演變的內在呈現,也是世界范圍內非典型政治人物主導政治潮流的表現。當前,蔡英文吃定了國民黨內部矛盾,動用各種手段對韓抹黑,實行“極限施壓”,試圖將韓的支持度壓制在低位,扼殺其“一人救全黨”的選舉能量,造成國民黨分裂,從中獲利。但從“九合一”選舉和黨內“總統”初選來看,韓最終得票都遠高于之前的民調,這一事實說明韓能藉平時沉默的庶民支持者,展現選舉的爆發力。只要韓不犯“致命錯誤”,回歸“接地氣”、“顧民生”形象,挺過艱難階段,或有谷底回升的轉機。
關于臺灣社會的民意,學者一致表示擔憂。新黨副秘書長、執業律師陳麗玲指出,“維持現狀”的主張之所以會在臺灣社會流行,反映了臺灣社會在面對大陸日益崛起、越來越有“自信”的情形下產生的集體焦慮。當兩岸的物質實力越來越不成比例,當臺灣民眾看到大陸越來越高的自信,以及“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姿態,某種“孤兒”心態正在臺灣社會中潛在滋長,并發展成人們集體“以躲避為能事”的“鴕鳥”行為模式。當集體焦慮成為了臺灣人民的無形枷鎖,當臺灣逐漸失去面對大陸發展的自信時,人民選擇不是冷漠就是犬儒,不是無助就是自大,不是閃躲就是逃離,并逐漸失去面對問題的勇氣與進取。但不幸的是,以各種追求獨立身分的方式來解除焦慮的努力,以臺灣現實的時空而言,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的事,這既包括了“臺獨”,也包括了想要讓“中華民國”以獨立主權國家的身份出現的“一中各表”在內。這也就是臺灣全體民眾習慣于“臺獨不敢、和談不要、統一不想”的偏安、自我欺騙、維持現狀、躲在舒適圈的心態。臺灣社會的這種心態,或可歸因于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但由于思路決定出路,臺灣主流民意只是因為害怕“被統一”而抗拒一國兩制,身為最大反對黨的國民黨就應走出思路迷障,先認定“兩岸現狀就是一國兩制”,才有立場要求大陸接受《中華民國憲法》的存在,讓兩岸關系走出對抗,開始競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選舉研究室研究員王建民認為,“芒果乾”成為當前臺灣社會最流行的語言,“芒果乾”也就是“亡國感”的意思。這一現象的出現有一定的背景,一是韓流帶來的影響激發了青年“臺獨”分子的“臺獨”危機感。二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1·2”講話讓“臺獨”感到強大的壓力,使他們有很強的危機感。三是香港事件發生之后對臺灣社會造成了很大影響,強化了臺灣社會所謂的“亡國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臺灣社會青年“綠化”的問題也很嚴重。“臺獨”的主導變成青年,韓國瑜的青年支持率不超過20%,蔡英文則在45%左右。所以青年的威脅不是簡單的威脅,是非常嚴峻的威脅。
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副教授王曉東則分析了影響臺灣民意變化的因素。他指出,在影響臺灣民意的因素中,大陸因素是關鍵性積極外因,包括“臺獨”因素、經濟因素、民情因素在內的島內因素是復雜內因,美日因素是重要消極外因。為此,大陸需要爭取民意民心,對“臺獨”釜底抽薪,正確認知民意,準確把控民意,認識到民意的變與民性的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以實力為基礎,增強對“臺獨”的壓力及對民眾的吸引力。
綜合上述各位學者的分析可以看出,臺灣局勢當前正處于動蕩期。無論是政情中的戰略處境、選舉態勢,還是基層大眾的民意民心,都處于一觸即發的狀態。面對這樣的臺灣,大陸更應當保持定力和耐心,牢牢把握兩岸關系的主導權。
四、兩岸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踐日趨豐富
“兩岸融合發展”是任何研討會上都必然出現的熱門話題,本次研討會亦不例外。
本次會議中,既有學者總括性地提出了對“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解和思考,也有學者分別從經濟、文化、青年、教育等側面展現了融合發展的相關情況。
閩南師范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介紹了閩南師范大學關于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最新理論與實踐探索成果。她提出,第一,深度理解和把握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刻內涵和重大使命。兩岸融合發展是一個對兩岸現狀進行挑戰與整合的動態過程,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它尋求的是兩岸間的良性互動,融成一體,協同發展,最終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需要統一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臺灣問題的產生源于兩岸的政治分歧與對立,通過兩岸充分融合發展、充分的協商,探索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實踐體系、兩岸一中共識、中華經濟聯合、21世紀中華新文化。第二,閩南文化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閩南文化已經成為連接海峽兩岸,乃至全球華人的一條共同文化血脈,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兩岸人民文化認同感以及民族零距離,有效遏制文化臺獨思潮,推進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文化發展,建構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現實意義和特殊價值。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李立指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大陸實力和自信的展現,也是對臺灣同胞的關心和照顧,是為臺灣同胞的福祉著想,因而得到了廣大臺灣同胞的肯定和擁護,必將引領臺灣主流民意朝著兩岸關系和平的方向發展,為最終實現兩岸統一奠定廣泛的島內民意基礎。
除了上述二位學者對“兩岸融合發展”所做的總體分析之外,從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角度出發,福建社科院現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蘇美祥表示,近年來臺海局勢日趨復雜嚴峻,但以經濟交流為主軸的兩岸融合發展態勢更趨向清晰。由于長期受臺灣方面政策制約,兩岸經貿關系發展的單向性特征顯著,結構性失衡問題長期存在,加上中美經貿摩擦升級、臺灣當局“經濟離中”政策等不利因素,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在新形勢下,應持續深化兩岸產業合作新結構,探索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路徑,落深落細惠臺政策,先行推動區域深度融合,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
江蘇省臺灣研究中心研究員桑登平基于臺資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的探索,指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經過將近30多年的風風雨雨,臺資經濟目前已成為祖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支有生力量。兩岸共同市場的打造,不僅是大陸這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更有實際意義的是指兩岸共同開發的第三方市場。
以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為研究對象,臺灣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副教授兼副校長林爵士表示,兩岸可以嘗試由雙方共同的文化特色,亦即透過中華優秀傳統所形成的“文化力”,經由“文化資產”、“文化藝術”與“文化創意”等三項構面,作為兩岸文化融合的開展路徑。
閩南師范大學臺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陳春華梳理了當前兩岸青年交流的相關研究成果,認為臺灣青年身份認同具有重迭性,臺灣青年文化認同深受學校“臺獨”教育影響,臺灣青年更傾向于西進大陸短期交流,但兩岸青年交流中存在著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情緒沖突以及政策導向等問題,可以從“共同認知”、“共同情感”、“共同體驗”等圍堵推進兩岸青年融合交流。
華中師范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董玲瑜就兩岸之間的教育交流展開了闡述。她表示,“31條措施”施行以來,兩岸教育交流逐漸開創了新的局面,從基礎教育、專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兩岸互動頻繁。相關措施的出臺彰顯了黨中央對兩岸教育交流工作的高度重視,也為臺灣青年一代來大陸追夢、圓夢提供政策保障,將有力推動兩岸教育交流,推進兩岸融合發展。
綜合來看,兩岸融合發展理念自提出以來,不僅概念意涵不斷完善,其實踐形式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兩岸融合發展既有喜人的成果,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針對成果,我們應總結經驗、再接再厲;針對存在的問題,應當進行重點突破,以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往更深、更廣發展。
五、祖國和平統一: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
除了關注當前兩岸關系中存在的一些熱點議題,本次論壇上也不乏學者從總體上研判兩岸關系發展大勢、探索兩岸和平統一路徑。
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鞠海濤指出,兩岸關系發展大勢是“道路曲折、前景光明”。他表示,第一,祖國和平統一之路在曲折中前行、在斗爭中前進。四十年來,兩岸關系總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為改革開放創造了基本穩定的臺海環境,祖國和平統一之路不斷向前邁進。但是,四十年來祖國和平統一道路也經歷了許多風雨波折。第二,民族復興賦能和平統一。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漸趨實現,兩岸同胞將迎來中華盛世,這將是引領兩岸關系發展方向、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決定性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系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第三,和平統一前景更加光明。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對臺綱領性講話,全面闡述了祖國大陸新時代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鄭重宣示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矢志不渝追求國家完全統一的堅強決心和高度自信,鄭重宣示了祖國大陸堅定追求祖國和平統一的真誠意愿和巨大善意,全面擘畫了新時代加快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路線圖施工圖,開辟了祖國和平統一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副主任任揮、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楊仁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祖國和平統一的路徑進行了探討。任揮提出,要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他表示,歷史上的兩次國共合作,中國國民黨站在歷史潮頭兩次順應歷史大勢,因推動了中國革命和社會的進步發展而彪炳史冊。面對現今國際風云激蕩,面對現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民族復興這個偉大目標的歷史時刻,如何順應歷史大勢,肩負起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使命,中國國民黨如何再抓住這一難得的最后歷史機遇,協助中國共產黨解決好臺灣問題,對于今后國民黨是政黨中興還是退化萎縮都將影響深遠。
楊仁飛從文化角度出發,指出,面對臺灣日益復雜的文化環境,我們需要承擔起中華文化的承載者、發展者的歷史使命,需要對兩岸命運共同體、文化共同體作系統深入的再論述,重視文化認同對于國家統一的重大意義:以中華文化的中道精神化解兩岸的分歧達致心靈契合;以廣泛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經濟社會全面融合;以文化的視角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提供統一與治理的文化方案。
兩岸的和平統一可謂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其中仍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堅持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對和平統一之路“上下求索”、未曾放棄。對于兩岸關系的未來,我們應有信心,更要有耐心;我們應堅信未來的光明,不畏懼眼下的困難。
六、結語
第二屆“兩岸一家親”學術論壇緊緊圍繞“1·2”講話,討論議題層次豐富,學術成果十分顯著。“真理越辯越明”,通過學者們的充分探究和討論,大家對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意義和影響的感悟更為深刻、對“一國兩制”的思考更為靈活、對臺灣政情民意的瞭解更為清晰、對融合發展的認識更為多元、對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景更有信心。
http://bj.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jsp?coluid=1&docid=10558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