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謝婷) 近日,福建廣播電視大學、閩南師范大學、福建江夏學院、寧德師范學院等10所院校在福州簽署《福建省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合作聯盟章程》,標志著我省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合作聯盟正式成立。這是一個非營利性、非法人、行業性和開放性的合作組織,旨在建立高等繼續教育領域學習成果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與銜接,擴展學習者的學習通道和選擇機會。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黨委書記陳興炎介紹,各聯盟院校既是學分銀行的服務對象,同時也是學分銀行的建設者,通過合作聯盟共同制定學分銀行建設標準,探索高等繼續教育校際合作模式,發揮各自優勢,建立教學資源共享機制。例如,一名計算機專業的專科畢業生,將在校期間獲得英語六級證書、計算機高級證書等學習成果以學分的形式存入學習銀行,未來,如果他在聯盟內的大學讀本科計算機專業,可根據相應的轉換原則將學分直接轉換,享受免修大學相關課程的“福利”。
管理中心設在福建廣播電視大學的福建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由省教育廳主辦,自去年9月成立至今,已在全省8個設區市建立服務點,初步建成覆蓋全省的學分銀行服務體系,學分銀行信息管理平臺已開發完成。福建廣播電視大學通過前期試點,已在平臺建立學習賬號21.73萬個,存儲各類學習成果401.9萬條,實現學習成果轉換1200多條。“通過學分銀行制度,可以大大改善以往獲取學歷文憑、資格證書、技能證書只能在一所學校,或一個培訓機構進行學習,但學校和機構之間即使是相似課程內容也得不到互認的困境,讓‘獨木橋’變成‘立交橋’,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陳興炎介紹說。
“未來,學分銀行的功能還應繼續拓展,它最終的發展目標,是將每個人的正式和非正式學習成果都像零錢一樣存儲起來,并實現兌換。”我省有關專家建議,未來無論是正規教育(如學歷教育)獲得的學分,還是通過非正規學習(如培訓機構)、非正式學習(如工作經驗)得到的學習成果,都應探索按一定標準認定和轉換成學分,并可將學分兌換為學位或資格證書,真正助力實現“終身學習”。
據了解,我省目前已積極開展相關探索和嘗試。今年7月,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中心啟動學前教育、家庭農場經營管理、茶藝與茶葉營銷等六個專業領域的認證標準建設項目,建立學歷課程與非學歷證書轉換規則,積極探索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溝通銜接的落地方案。
2019-12-04 04版 要聞4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12/04/content_122824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