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2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李昌乾 圖片由鄭玉玲提供)漳州疍民在九龍江流域的繁衍生息有著悠久的歷史,由于疍民終年食住于船,具有不同于陸地居民的獨特的民俗文化。為此,在此次兩會上,漳州市政協委員鄭玉玲提出提案,建議推進漳州九龍江疍民文化傳承,打造漳州文化名片。

2020年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漳州九龍江薌城水居社進發宮就是此次申遺的14個代表性傳習點之一,是本次申請世界非遺的重要支撐和亮點。
疍民進發宮信俗牽動影響了九龍江流域的薌城區、龍海市、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長泰縣等區域疍民,自古以來其獨特的九龍江疍民習俗(生產生活、水上送王船、三壇鼓科儀、造船技藝等)在民間繁衍傳承著。在相關部門的推動下,2019年2月漳州薌城進發宮“疍民習俗”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2020年12月17日被打包成為中馬項目的申遺支撐內容,成功列入世界非遺點。在此之前,2020年12月2日漳州市政府出臺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漳州市建設提升方案,正式把疍民習俗列為保護區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梳理漳州九龍江疍民歷史,漳州的連家船在數量和底蘊勝于廈門市,歷史更悠久,而廈門市率先將“廈港疍民習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九龍江流域的疍民習俗作為申遺特色點,更有理由將這一傳承數百年的文化遺產加以規劃與拓展。
對此,市政協委員鄭玉玲提出建議,盡快推進落實“九龍江南門溪文化園”建設,恢復漳州疍民文化景觀。目前市政府已把“九龍江南門溪文化園”納入《規劃》,即以保護九龍江進發宮為代表的疍民生活、生產及水上送王船信俗傳承為主題,支持九龍江進發宮修繕廟船及??看a頭設施,將中山橋及江濱公園臨近進發宮廟船燒灰巷碼頭一側升級改造為“九龍江南門溪文化園”。
借助世遺平臺及海內外專家力量,相關部門統籌推進國家級非遺,取得文旅部的項目支持。鄭玉玲認為,有計劃組織開展漳州市域沿海及內河(九龍江江濱南溪、北溪、西溪及漳江、東溪等)流域的疍民普查,組織專家學者開展保護九龍江流域疍民生態系統與信俗文化傳承等專題研究,邀請文旅部主管人員及海內外專家學者舉辦高規格的專題學術研討,現場調研,形成建設性的科學決策,為市政府推進規劃實施提供智庫支撐。與此同時,請進文旅部主管人員了解漳州疍民的文化價值和實際情況,早日實現國家級非遺項目,并申請國家級非遺傳統文化的項目立項,取得國家層面的政策與經費支持。此外,創新聯動機制、確立壓緊主體責任,推進漳州疍民文化保護區域再行動。有效整合資源,深化海絲合作,科學開發具有九龍江流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
疍民習俗活動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水上知識和航海技術,是疍民長期水上勞作智慧的結晶。鄭玉玲認為,保護發展疍民文化正是契合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理念。建議漳州市運用有機更新和古跡活化方法,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統籌協調機制,組織專家科學論證決策,科學植入特色文化旅游項目,組構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水陸一體”旅游空間,充分挖掘保護古人遺存的疍民活態文化,基于生態理念共筑“生態漳州、花樣漳州”,使漳州古城更具歷史文化底蘊,成為古城文化旅游新品牌。
http://zz.mnw.cn/news/235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