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陸鑾眉
□ 福建日報記者 張 輝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工作過十七年半的地方,一張高質量脫貧的福建答卷已呈現在時代與人民面前: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退出,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退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攻堅獲全勝,鄉村振興新起航。如何在更高起點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全國人大代表,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陸鑾眉認為,應當立足資源稟賦,發揮特點優勢,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積約0.5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三分之一,但生態稟賦優越,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她說,特色農業是福建農業的優勢所在,也是福建農業的亮點所在。
走特色路,打特色牌,福建特色現代農業建設蹄疾步穩。安溪鐵觀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建寧水稻制種等十大現代農業產業園欣欣向榮,武夷巖茶、設施蔬菜、福建百香果等八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方興未艾,一批產業強縣、強鎮、強村蓬勃發展,產業集聚效應正在顯現;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2%,中央廚房、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村物流等新產業新業態全面開花,“清新福建、綠色農業”成為閃亮的“金字招牌”……2020年,福建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鄉村旅游、鄉村物流等十大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萬億元。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持續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現代農業,賦能鄉村振興?陸鑾眉認為,要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
打好重要翻身仗,夯實現代農業基石。農業現代化,種業是基礎。打好種業翻身仗,首要任務是加強特色種質資源挖掘、保護和利用,加強作物、畜禽和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同時在生物育種科技攻關、產業化應用、知識產權保護、育繁推一體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提質增效。應當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綠色特色產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
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研究,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創新動能。應當加大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服務,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加大購置補貼力度,開展農機作業補貼。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不僅要大力引進高層次和高素質的人才,還要培育好本土的高層次人才,更要做好職業教育,加大對涉農專業的扶持力度,圍繞新農科建設,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培養有“三農”情懷、家國情懷,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
作為一名扎根農村、扎根基層的代表,陸鑾眉多年來致力于為農業農村發聲。她的愿景便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與希望的田野。
2021-3-9 092021兩會特刊·圓桌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3/09/node_9.html#content_89609
2021-3-12 06聚焦全國兩會·四省(區)黨報聯合報道
https://fjrb.fjdaily.com/pc/col/202103/12/node_06.html
2021-3-11 04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http://www.ckxxbao.com/anhuiribao/445653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