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閩南師范大學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多措并舉推進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持續提高1個全國、35個全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和3個省級標桿院系培育創建成效,示范引領新時代學校黨建高質量發展。
聚焦“六個過硬”,夯實黨建“雙創”工作的“最初一公里”
統籌謀劃推進。以“圍繞立德樹人、突出示范引領、相融同頻共振”為路徑,研究制定《關于開展“1+1+N”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體系協同建設的實施意見》,推動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特色化的工作品牌;以召開黨建現場觀摩會、推進會為抓手,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確保各項措施全面落到實處;以推進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理論與實踐創新為目標,面向全校各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務干部創新開展年度黨建創新研究專項課題申報工作。

完善機制保障。在全省高校率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注重在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成立全省高校首個“黨建之友”專項資金項目(100萬元),用于表彰和選樹一批優秀共產黨員、黨務工作者和先進基層黨組織典型;加強和完善“黨員之家”及其設施設備建設,創新建設敞開式“共產黨員學習吧”,豐富和拓展全校共產黨員的學習交流場所。
注重特色融入。一是抓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團委黨支部深入挖掘閩南紅色文化資源,組織排演了反映漳州籍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感人事跡的大型原創話劇《李林》,積極引導師生黨員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時代使命。二是抓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閩南文化研究院黨支部編輯出版《臺海文獻匯刊》(60冊)、《閩南涉臺族譜匯編》(100冊)、《臺灣族譜匯編》(80冊)、《臺灣族譜續編》(20冊)等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積極有力地服務了兩岸融合發展等國家特殊需求。三是抓教師教育特色融入。教務處黨支部將教師教育與留守兒童關愛教育有機結合,強化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與精準扶貧,積極助力教育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展。



緊扣“五個到位”,筑牢黨建“雙創”工作的“中間段”
強化政治引領。制定完善并嚴格執行《閩南師范大學二級學院黨委會會議議事規則》《閩南師范大學二級黨組織委員會會議議事規則》,形成黨政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政治生態和發展格局。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全面落實二級學院黨政領導班子交叉任職。圍繞提高二級學院黨政負責人依法依規辦學治院能力和水平,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專題培訓,著力推進二級學院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狠抓制度落實。嚴格貫徹落實《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辦法(試行)》,實現全校各基層黨支部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全覆蓋。嚴格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組織開展全校師生黨支部書記、組織員等黨務干部業務培訓,持續提高各基層黨支部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指導督促各基層黨支部落細落小落實《閩南師范大學教師、學生、機關黨支部標準化建設及考評細則(試行)》,推動全校各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揮更加有力。
激活黨建活力。一是提升黨建工作內涵。實施建立《黨員成長手冊》工程,設計黨建吉祥物“黨e寶”,著力提高黨員成長和發展質量。二是強化黨建工作外延拓展。法學院黨委積極創建“紅船工作室”,以“紅船精神”為內核,設置“課程思政”“科研育人”和“踐行初心”三個工作坊,開展“紅船精神”傳承與弘揚等系列教學科研及實踐活動。三是打造黨建工作品牌。數學與統計學院充分利用自媒體技術開展黨建工作,精心打造“紅色思路”黨建微信公眾號,積極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青年大學生中走深走實。



突出“七個有力”,打通黨建“雙創”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圍繞學科優勢,推動黨建創新發展。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工第四黨支部找準黨建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工作的結合點,依托食品科學專業特色開展黨建工作,以“弦歌不輟砥礪前行,‘食’代閩師爭創佳績”為主線,扎實有效開展豐富多彩支部活動,構建出頗具閩臺食品專業特色的黨支部建設體系。

落實立德樹人,引領學生成長成才。數學與統計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率先垂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支部黨員教師積極擔任學生導師,在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學業和專業素養方面給予學生悉心指導。學生參加各式各類競賽并獲得全國師范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佳績。

踐行初心使命,主動服務社會發展。菌物產業工程技術中心黨支部積極踐行科研報國的初心使命,在潘裕添教授帶領下,支部團隊積極創新、勇攀科研高峰,克服困難、連續作戰,最終在香菇β-葡聚糖提取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