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麗麗(漳州),閩南師范大學圓山學院暨兩岸一家親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教授
【摘要】政治態度是政治行為的準備階段,政治態度的傾向性決定了政治行為的選擇傾向。在中美戰略競爭持續升級、兩岸關系緊張加劇及“臺獨”分裂勢力主控臺灣政局的復雜態勢下,臺灣青年群體政治態度在政治參與意識、兩岸關系定位、文化認同、自我身份認定、統“獨”立場、兩岸交流合作以及政治互信的態度等方面處于認同與撕裂的游離狀態,其投機性、矛盾性、反抗性和叛逆性等政治心理因素出現不同程度的的變化與掙扎。同時應該看到,臺灣青年普遍認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相關政策措施,赴大陸發展意愿呈上升趨勢,支持兩岸互動仍凝聚共識,對民進黨的支持率已經從高峰墜落。大陸對臺促融、促統政策及其效應評估,應對此有深度瞭解和把握,重視趨向分析、正向引導,不斷提升其政治覺悟和明辨是非的政治能力,實現政治覺醒。推動兩岸青年互幫互學,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共同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臺灣青年是臺灣政壇的“新生力量”,在臺灣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政治參與熱情隨之持續增溫,相繼主導了2013年“白衫軍運動”、2014年“太陽花運動”、2015年“反課綱運動”等多場島內政治運動,在2016年臺灣地區大選、2018年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2020年臺灣地區大選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島內政局和兩岸關系都投下巨大變數。受到島內“臺獨”思潮的影響,臺灣青年對兩岸政治定位的認識存在明顯錯誤,缺乏追求兩岸統一的意愿,其政治態度出現明顯的易變性、矛盾性及激進化特點。深陷多重困境的臺灣青年亟需關心關注與引導幫助。海峽兩岸一脈相承,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兩岸青年要勇擔重任、團結友愛、攜手打拼。我們熱忱歡迎臺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筑夢、圓夢”。研究和把握當前臺灣青年政治態度和變化趨向,及時調整對臺政策,有針對性地做好臺灣青年工作,感召更多臺灣優秀青年,“精誠團結,攜手同心,為同胞謀福祉,為民族創未來!”不斷夯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的民意基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一、臺灣青年政治態度變化
(一)政治參與熱度持續升溫,由“政治冷漠”轉向“政治熱情”
一是藉選舉平臺進入臺灣建制的意愿升高。在“立委”、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以及鄉鎮市民代表與村里長層級的選舉中,臺灣青年的參選人數在近幾年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如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臺北市選舉委員會公布的市議員參選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平均45歲,29歲以下就有9人。
二是青年投票熱情也有明顯上揚態勢。在2014年以前的歷次重要選舉中,臺灣青年群體投票率都遠低于總投票率,2000年到2012年之間平均投票率長期維持在30%左右。2012年“大選”投票率也僅有50%,“首投族”更是存在嚴重“窩票現象”①。在2014年臺灣地區“九合一”地方選舉中,青年群體的投票率達到了75%-78%,這一數據遠高于當年選舉67.6%的總投票率。2020年“大選”的投票率創近8年來歷史新高,達74.9%,而在此次選舉中,青年選民約667萬人,約占選民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其中20-23周歲首投族人數共有118萬人,占選民總數的6.14%。②
三是積極籌組政黨或社會團體,強化青年力量的建制化。近十年,臺灣高潮迭起的社會運動及素人參政“典范”對青年產生“政治啟蒙”效應。靠“反服貿運動”起家的“時代力量”黨就由青年籌組、運作,成為立法機構四個黨團之一,即國、民兩黨之外的關鍵小黨。臺灣基進黨的主要成員以70后、80后為主,其中陳柏惟在2020年“立委”選舉中擊敗國民黨籍參選人顏寬恒成為基進黨首位“立委”。此外,政治性的外圍青年社會團體活躍度升溫明顯。這些青年團體力量薄弱,幷不構成直接組黨的門檻,但仍積極以直接參選之外的邊緣方式影響選舉走向,如臺灣青年民主協會在2020年選前籌組“返鄉列車”運動,募款250萬新臺幣資助約3500名學生回鄉投票。③
(二)政治態度取向存在嚴重矛盾性
一是渴望跳脫藍綠卻受限于制度困境多依附于藍綠。據民調顯示在2020年“大選”中,盡管首投族較認同綠營論述,但幷不愿卷入“統獨爭議”,更重視“居住正義”。國、民兩黨在選舉中炒作“亡國感”與“剝奪感”對決在青年群體中煽動作用有限。臺灣青年普遍希望超越藍綠、厭倦兩黨政治分贓,幷進行超越藍綠的嘗試。盡管發達的網絡資源及信息交流平臺為青年力量的“覺醒”、抗爭提供有力條件,因青年參政門檻較高且政治資源匱乏,難以撼動臺灣的兩黨制,步入政壇后常被藍綠政黨收編。在選舉投票中會傾向選擇青年政策占優的政黨。
二是具有反體制與反權威性且具有“小確幸”心態。臺灣年輕人普遍對臺灣社會的政治與資源分配格局存在抵觸心理,對生存現狀與發展前景充滿深度的憂慮與不確定感。新的民意調查顯示,臺灣年輕世代對政經環境的持續惡化及社會不公的憂慮感與絕望感非但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比例反而明顯提高,不少人甚至寧愿選擇以發起、參與社會運動的激進方式進行利益表達,以自下而上的街頭抗爭手段謀求改善生存困境。同時,在青年群體中彌漫著濃厚的“小確幸”情緒,是一種祇關注眼前小幸福、小日子的心態。由于現有的兩黨制結構內部的官僚化、機制僵化、派系斗爭等問題,壓抑了島內青年向上流動的空間,使青年抗拒傳統政治生態。“小確幸”反映了青年無力對固化社會結構進行變革的逃避心態。
三是陷入年齡特質賦予的盲目戰爭責任與厭戰、畏戰心理之間的矛盾。由于受蔡英文民進黨當局“臺獨”意識形態的裹挾綁架,臺灣青年陷入年齡特質賦予的盲目戰爭責任,但在抵抗大陸武力的意愿上存在集體與個體行為認知差距,對社會集體行動認知與個人抉擇行為存在嚴重落差。2020年10月,臺灣媒體ETtoday新聞云發表的民調顯示,若兩岸爆發沖突,愿意“自己或家人上戰場”的比例,18、19歲年齡層最高達96.3%,20至29歲的年齡層僅26.1%為最低;但支持恢復征兵制的比較,18、19歲年齡層祇有12.5%支持,高達87.0%不支持,出現相當矛盾的心理狀態,最愿意上戰場,卻又高度反對征兵。20至29歲的年齡層則有57.8%表示同意。④對18~19歲族群來說,表態若兩岸發生戰爭,愿意自己或讓自己家人上戰場,然而面臨征兵制的問題時,則“務實心理”超越“意識形態”,強烈表示反對立場。而20~29歲族群則強烈反對上戰場(66.5%),因為若發生戰爭,這個年齡層族群是最有可能第一批要上戰場的人。這顯示自2019年后臺灣社會因陷入“反中路線”政治氛圍,導致認同采取“以戰止戰”比例增加,然此幷非表示臺灣民眾真正愿意戰爭。矛盾是民眾雖表示愿意參加戰爭,但卻不愿意從軍,這顯示民眾個人默認社會群眾愿意參與戰爭,但自己卻不愿意從軍。這表示青年認知到若大陸武統,臺灣社會集體會抵抗;但個人行為卻傾向消極逃避及順從,為此,剖析和瞭解“臺獨”分裂勢力的不道德性、危險性及其遏制消解“臺獨”分裂行徑的重要性,提升臺灣青年明辨是非能力,意義重大。
(三)臺灣青年對兩岸關系定位的政治態度游離于認同與撕裂之間,亟需幫助與引導
一是對兩岸關系定位的認知存在著認同與激進混亂幷存狀態。當前臺灣青年對待兩岸關系定位的態度主要呈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臺灣青年中有一部分認同和接受中華民族思想、中華傳統文化熏陶,認同兩岸之間血緣、歷史、文化聯系,認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反對祖國統一,對祖國大陸友好,愿與大陸交流互動。這種實質上是目前島內的主流民意。但是由于受島內特殊政治環境和民粹主義影響,致使這個積極的成分正在日趨內斂和失聲,無法發揮引領作用。第二種是介于中間的態度。這部分臺灣青年不關心政治,對祖國大陸不甚瞭解,既不反感、也不抵制大陸,認為兩岸交流互動可有可無,兩岸關系發展無關大礙。第三種情況是部分臺灣青年對于“中國”的理解與認知出現明顯偏差,進而影響對兩岸關系的性質的正確認知。尤其是臺灣當局推動“本土化”、政治“民主化”和“去中國化”的“臺獨史觀”教育背景下,部分臺灣青年對兩岸政治定位的認識明顯出現偏差。相關調研表明,超過50%的臺灣青年認為兩岸關系是“國家與國家”的關系,60%左右的臺灣青年認為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臺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臺灣,相當程度上已將“中華民國”這一符號與“臺灣”畫上等號,亟需幫助與正向引導。
二是“臺灣主體意識”持續強化。一方面“臺灣人”認同比例上升且“臺灣”認同高于“中華民國”認同。根據《天下雜志》發布的2020“國情”調查顯示“臺灣人”認同與年齡成反比,20-29歲青年最高達82.4%,30-39歲次之為64.9%。認為“臺灣”能夠代表其“國家”名稱的比例,20-29歲最高達63.6%,30-39歲次之為46.5%,但仍然高于認同“中華民國”的31.8%,“中華民國臺灣”的15.3%。另一方面青年群體“偏獨”的比例較高但變動較大。臺灣媒體委托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進行青少年認同調查,2019年10月9日公布結果。在受訪的2223多名高中職學生中,有40.3%的受訪者希望“維持現狀,以后走向獨立”,其次是“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25.2%),及“永遠維持現狀”(14%)。“盡快獨立”有8.8%。最后兩項是“維持現狀,以后走向統一”(3.7%)以及“盡快統一”(0.9%)。而根據“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委托政大選研中心的民調顯示從2018到2020年年輕族群的“統獨”傾向變化頗大,“偏獨”比例為2成到6成,到2020選后半年,“偏獨”比例大幅減少2成,去年9月,維持現狀高達53.6%,超越“偏獨”比例41.2%,翻轉先前“偏獨”多于維持現狀。
三是對香港問題存在認知錯誤。在民進黨當局積極操弄香港議題攫取政治利益以及“臺獨”與“港獨”伺機加強勾連的政治氛圍影響下,臺灣青年受到“臺獨”及西方反華勢力蠱惑的影響對香港問題存在錯誤認知。一方面對“一國兩制”理解片面化、極端化。受分裂勢力煽動,對于深入理解“一國兩制”具有抵觸心理。另一方面容易受香港分裂勢力偽善影響,產生一定程度的同理效應。根據中研院社會所“中國效應研究小組”2020年6月所做民調顯示高達67.1%支持香港“反修例”暴動,祇有32.9%不支持。其中年輕世代特別凸顯,18至34歲青年世代,有8成5支持“反修例”暴動。
(四)赴祖國大陸意愿呈上升趨勢,支持兩岸互動仍凝聚共識,對民進黨的支持率已經從高峰墜落
近年來,祖國大陸陸續出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系列政策舉措和相關省區市配套,設立75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推出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范點,推動363所高等院校面向臺灣學生招生,為臺灣青年來大陸交流、學習、實習、就業、創業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據臺灣方面統計,2019年有39.5萬人赴大陸工作。
在民進黨當局大肆炒作“亡國感”,渲染大陸對臺“軍事威脅”,拉高兩岸緊張態勢,同時利用法律手段“斷橋拉網”限制兩岸正常交流,屏蔽大陸對臺善意的態勢下,臺灣青年受局勢影響與輿論蠱惑對赴大陸求職、求學暫時受到一些影響,但大勢不可擋,赴大陸求學就業創業發展仍然是臺灣青年首選。根據《遠見》雜志“2020臺灣民心動向大調查”,有63.6%的民眾認為臺灣與中國大陸應該增加互動,較十年前調查結果,上升11.9個百分點。希望增加互動的尤其集中在青壯年,以40至59歲比例較高,20~29歲希望增加互動的比例也高于平均值。
“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血濃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臺海形勢走向和平穩定、兩岸關系向前發展的時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更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⑤蔡英文民進黨當局的阻擋,無法改變臺灣青年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認同和對祖國大陸的天然情感,沒能阻止兩岸青年朋友走近走親的步伐。廣大臺灣青年登陸發展,活躍在大陸高等教育、城鄉基層治理、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科技服務、文化事業等諸多領域,幷積極參與抗疫情戰斗,以實際行動證明,臺灣青年一代對祖國大陸的向心與熱愛。
蔡英文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深陷“臺獨”迷思,致使臺灣陷入綜合困境。臺灣青年對蔡英文民進黨當局的態度,已經從高支持度的虛幻中墜落。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蔡英文在年輕人(20~24歲)中的支持度上,已從2020年5月93%的高峰墜落,8月的最新調查祇有45%。將近4成年輕支持者對民進黨“幻滅”,是就業、房價、貧富差距、安全感等多個骨牌疊積的結果。
(五)對美式政治制度的盲目認同,同步呈現出瞭解大陸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迫切期待
臺灣青年對大陸的經濟成長、市場潛力與社會文化持正面肯定態度,幷愿意參與到大陸的建設過程中,但由于兩岸長期分隔,臺灣青年對大陸的政治制度不瞭解,同時深陷負面宣傳與抹黑,臺灣青年對大陸政治制度深陷迷茫與無助之中。臺灣青年幷未從制度層面認識到臺灣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嚴重及政經發展困境的原因,仍然將美式民主奉為圭臬,盲目認同美式政治制度。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調查表明,相比于中國大陸,臺灣民眾更傾向于與美國加強政治聯系,其中,臺灣人對美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中有超過75%是青年群體。由此可見,由于受到美國政治、文化宣傳以及臺當局親美操作的影響,使臺灣青年在政治制度層面出現矛盾與撕裂,對美式政治制度的認同依然存在盲目性。同時,受困于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的限制,臺灣青年渴望開闊視野,瞭解大陸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迫切希望深度瞭解大陸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瞭解大陸相關制度設計及其優越性,期待登陸發展。部分登陸臺灣青年已經融入其中,其政治態度和政治責任感正在穩步提升,幸福感亦為之升華。
二、臺灣青年政治態度的綜合影響面分析
兩岸青年是未來兩岸關系發展的主導者,臺灣青年政治態度的動向是島內政治、經濟、社會的重要影響因素,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離不開兩岸青年的攜手努力。分析厘清和把握臺灣青年政治態度的綜合影響面,是臺灣青年政治態度及其趨向引導的重要環節。
(一)臺灣青年政治態度是影響島內政治格局重組的重要因素
一是淪為政黨競爭工具。臺灣青年積極通過政治參與表達政治態度的變化以及對臺灣社會日漸增強的影響力引發藍綠陣營的競相爭奪。國、民兩黨都專門設置青年工作運作機制,制定體系作戰方案以贏得青年選票。民進黨一直注重經營青年群體,通過基金會、訓練營、培訓班等方式增進與青年的聯結,同時在黨內釋出職位選任能力突出的青年幷推選曝光率高的青年參加選戰。國民黨因受“百年老店”,作風官僚形象拖累,對青年吸引力不如民進黨。但在選舉連番滑鐵盧的情況下,國民黨開始推行黨中央年輕化、青年工作機制化、青年政策實效化,效果尚待觀察。然而在“病態化”臺灣民主選舉態勢下,青年選民的選票多數淪為政黨競爭的工具。臺灣青年的政治素養和鑒別分析力,亟需進行正向引導與全面提升。
二是推動第三勢力的發展。臺灣社會尤其青年群體早已厭倦藍綠惡斗,但受兩黨制固化的影響,第三勢力的發展受困于制度限制難以沖破藩籬,推動體制改革。然近年來,由于青年力量的加盟,第三勢力有崛起之勢,立法機構四個黨團中青年籌組主導的“時代力量”黨占有一個名額,以青年群體為主要支持力量的“白色力量”領軍者柯文哲籌組的民眾黨占有一個名額。盡管目前仍難以扭轉民進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但仍能在重要議題上對民進黨形成牽制作用。
三是民粹主義主力軍。民粹主義抬頭是全球性政治現象。臺灣地區在90年代開始的政治動員,種下了民粹主義的禍根。臺灣地區選舉政治下出現的泛政治化的趨勢,已經逐步演變成為激進的、自私的、敵對的社會運動。在選舉政治中,短期利用驅逐長遠利益,各種治理(就業、高等教育、選舉制度等)的困境,通過各種方式轉化為支持的政治意識和觀念,裹挾綁架誤導臺灣青年。臺灣青年政治傾向多逆主流社會幷具有反政府、反建制、情緒化特性,且厭倦傳統政治人物與政治運作,期盼“魅力型領導人”的出現,往往容易被利用成為臺灣民粹主義現象中的支持主力。臺灣地區的“野草葺”“反核四”“白玫瑰”、“太陽花運動”等運動,不斷滋生和鼓勵著臺灣地區民粹主義思潮的發展。臺灣地區2016年的“大選”就是典型的民粹運動式選舉。在整個選舉的過程中,參與其中的臺灣青年表現出情緒化、組織化和信息化動員的運動式特質,又缺乏核心、體系化的意識形態和穩健、理性的政治價值觀,幷深陷其中。
四是提升公共政策關注度。青年群體關注臺灣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遠超過統獨議題。臺灣地區的政經發展困境首先波及青年群體。失業率攀升、物價上漲、高學費、高房價,再加上就業不穩定、薪資低下、勞動保障有限及福利削減等風險,使臺灣青年普遍面臨“失業、低薪、貧困化”的生活困頓與生存危機。在政治參與高漲帶動下,臺灣青年積極通過制度內方式如“公投”、質詢等以及非制度方式如街頭抗議等提出相關社會議題,主張“世代正義”和“分配正義”,爭取影響政策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對民進黨執政形成制衡與監督作用。
(二)影響島內輿論走向
一是深化網絡政治參與影響力。臺灣青年屬于“網絡世代”,更傾向于藉助網絡終端、社交網絡平臺、虛擬社區等方式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多元化的政治參與,同時也是網絡話語權的主導群體之一。利用網絡媒體傳輸信息速度快、范圍廣、頻次高、即時性與便捷性強的特點,不僅提高參政的組織水平與政治動員能力,也提高網絡對于輿論導向的引導能力。
二是青年抱有不切實際的政治幻想。臺灣青年的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尚不固定,處于易變、易感時期,認識政治問題較易偏激、稚嫩,容易被操弄,也容易被政治力量利用。目前的臺灣青年就對民進黨當局、美日干預力量以及臺灣在中美關系中的定位選擇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從民調顯示,青年群體會輕信民進黨當局“為臺抗中”的假象,相信美國會保障臺灣的“政治安全”,甚至認為“危機生新機”,臺灣能在中美全面戰略對抗中獲利,這加劇了社會錯誤信號的傳輸。
三是青年容易受到網絡輿論影響。青年能夠利用網絡參政也容易依賴網絡被其左右思想。美國很早就注重利用網絡輸出“民主價值”,對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輿論影響與塑造。近來年,民進黨也加強擴大“網絡戰隊”能力,被曝利用執政資源豢養大量“網軍”。建制性“網軍”會通過受眾群體搜索與閱覽習慣,定制性推送帶有意識形態影響目的的新聞資訊。青年群體獲取資訊的途徑主要通過網絡,也最容易被影響。
(三)對兩岸關系及大陸對臺工作產生雙向影響
一是經濟利好轉化為認同互信依然存在很大難度。臺灣青年世代在兩岸關系上有一種“分手但不絕交”的態度傾向,支持兩岸經濟與文化層面的交流互動,但對于兩岸政治互信與認同的建立保持審慎的態度。即便臺灣青年對大陸的評價在轉好但卻沒有加深親近感,尤其是在身份認同問題上更多表現出疏離。臺灣青年世代能夠肯定中國大陸經濟上的成就和發展前景,卻又對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軍事崛起持消極防備態度。對于大陸向臺灣釋出的經濟利好政策,一方面臺灣青年多處于求學或初入職場不屬于直接獲取受益較多的群體;另一方面,臺灣青年世代將經濟與政治分離看待,使經濟的政治效應被削弱。
二是“臺灣主體意識”的增強為大陸“反獨促統”增加困難。由于臺灣青年世代很容易對政治問題的認識表面化、簡單化,幷且在政治參與中比較感性、激進且活躍度較高,因此容易被“臺獨”勢力利用。除了主動籌組偏綠的政黨、社團外,會在民進黨的“臺獨”運作中充當“工具人”,如“反服貿運動”等,幷容易被欺騙誤導投身到與“港獨”、“藏獨”的勾連活動中,對于涉藏、涉港等反華議題進行聲援,使敏感事件在短期內的發酵力增強,加劇兩岸的緊張,引發不良后果,需引起高度重視、遏制消解。
三是政治態度的變動性有利于大陸對臺青年工作開展。盡管受“臺獨”思潮與西方文化洗禮的臺灣青年世代與大陸有一定的疏離感,但青年世代的意識形態尚未定型,對“獨立”概念缺乏準確的認識,大多處于“盲目獨”、“被動獨”“游離性”等情況且愿意接觸新的事物與新的理念,同時青年世代對于新的交流平臺與資訊渠道的掌握能力也比較強,與大陸的接觸面廣泛,接觸渠道多元。即便在經濟和惠臺措施的多方友好舉措下,雖然實現認同和互信還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工作與投入,但還是有拉進兩岸距離的效應。
三、趨向引導與相關思考
當前臺灣青年世代的政治參與方式己有顯著改變。總體來看,臺灣青年世代是大陸對臺工作重點關注的群體之一。在中美戰略競爭全面升級,民進黨當局“倚美反中”、“謀獨抗統”背景下,針對臺灣青年群體政治態度變化的消極性與重要性,大陸應進一步落實落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政策措施,要依據新形勢新要求及時調整對臺青年工作,因應施策。
(一)將“非臺獨”因素從“臺獨”中分離出來,并加以正向引導,從根本上消解“臺獨”的社會基礎
1.將“臺灣意識”從“社會臺獨”中分離出來
“社會臺獨”是以確立“臺灣獨立”為價值取向,以社運團體為組織形式,以“去中國化”為主要特征,以維護“臺灣社會主體性”為斗爭策略,為“臺獨”服務的政策主張和社會運動。臺灣民眾在特殊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臺灣意識”,主要是基于臺灣生活的經驗,是臺灣民眾在臺灣所形成的地方性的自我認同意識,蘊含對方言、文化、宗教、習俗、共同的歷史經驗等方面的自我認同,是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地方文化與臺灣特殊歷史經驗相結合的產物,而不是在宏觀的、整體的國族主義的歷史敘事中體驗和感知的國族變遷。
“臺灣意識”的內核是對于臺灣特殊歷史的認同,是臺灣民眾鄉土意識的集中表現,臺灣意識不能與“臺獨意識”完全劃上等號。“臺灣意識”在新的歷史時期同樣蘊含有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局面和共同發展的良好愿景。“臺灣人”或臺灣本土意識既不同于“北京人”、“閩南人”等屬于中國身份之下的鄉土認同,也沒有上升為獨立于“一個中國”的國家認同,而是處于“國家認同”與“鄉土認同”之間的一種“懸浮”的認同狀態。將“臺灣意識”從“社會臺獨”中分離出來,并加以正向引導,有助于爭取臺灣民眾的大多數。
2.將“社會權利”從“臺獨”中分離出來
“臺獨”緊緊扣住臺灣民眾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內心深處對建構“兩岸間社會”,獲取“兩岸間社會幸福”的訴求和兩岸尚未統一狀態下無法立即達成造成的失落,即“臺獨”將臺灣民眾的“社會權利”期待與“統獨議題”層層捆綁,造成一呼百應的社會效應。為此,下一階段,以大陸為主,關愛臺灣民眾,關愛臺灣的中小企業,關愛臺灣的老人和小孩,對“臺獨”分子分裂行徑進行終生追責,應該是兩岸融合發展,消解“臺獨”張狂的利器。
3.將臺灣青年的“自我實現”意識從“臺獨”中分解出來
臺灣青年強調個性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這是非常正常的訴求,“臺獨”捆綁年輕人的“自我實現”并將其導向“本土意識”,進而將矛頭指向大陸,為此,斬斷“臺獨”對年輕人的操弄,對臺灣青少年顛倒是非的毒害,應實施全面干預,為臺灣年輕人、臺灣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機會,培養明事理、伸張大義的優秀中華兒女。
(二)加強對臺灣青年關心和引導,提高對臺青年政策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臺灣青年群體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齡群體的特質,同時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國家或地區青年的特質,且形成因素具有復雜性與多元性,因此,對臺青年工作需要更具有針對性,同時基于目前國際形勢的動蕩對青年思想的影響,大陸對臺青年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加入對動態因子的考慮,保留政策的彈性,增強政策的適用性,幷建構長期的追蹤反饋機制,及時規避負面效應的產生。
(三)剖析“臺獨”分裂本質與險惡,培養識大體顧大局“反獨促統”的兩岸青年生力軍
根據2020年8月臺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民調顯示,有41%民眾擔心兩岸爆發戰爭,但有58%民眾不擔心,其中包括青年群體。大部分臺灣民眾評估認為兩岸發生戰爭比例幷不高,除非觸犯《反分裂國家法》底線,構成大陸必須以非和平方式處理“臺獨”問題。因此,目前民調呈現的臺灣青年高比例的參戰意愿幷不能反映真實態度傾向。因此,大陸應加大宣導力度,剖析“臺獨”分裂本質與險惡,明確“臺獨”分裂勢力對臺灣青年乃至臺灣同胞的裹挾綁架,提升臺灣青年對祖國大陸反分裂的戰略底線的正確理解和對臺工作戰略定力,從島內瓦解民進黨當局操弄“亡國感”獲得政治利益的伎倆,同時鼓勵臺灣青年正視“和平統一”及“以武抗統”的利弊得失,明確支持“和平統一”或“以武抗統”的不同定性和不同結局,培養識大體顧大局“反獨促統”的兩岸青年生力軍,引導臺灣進步青年登陸發展或立足島內共同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四)推出針對臺灣青年的制度參與活動,提升其對大陸制度的認同感
長期參與共同制度實踐,會使其形成或強化特定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也會造就相似個人經歷和共同歷史記憶。盡管臺灣青年對制度認同具有抵觸心理,拒絕將對大陸的好感轉化為制度信任,但他們支持兩岸互動交流。因此,為他們創設參與制度、體驗制度、使用制度乃至通過制度獲益的途徑促進其對制度的認同,圍繞兩岸共同而悠久的中華歷史文化記憶鋪開兩岸青年就學就業創業時空長廊,在喚醒共同的記憶和共同的事業中提升臺灣青年對大陸制度的認同感,真實體驗當一名堂堂正正中國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應成為大陸尤其是福建省不可或缺的重要融合發展路徑和工作內容。
(五)推進兩岸青年的深度交流,升級臺灣青年對大陸的客觀認知,自覺融入新格局
通過多種方式與途徑為兩岸青年創造交流機會,藉助兩岸社團組織和大陸青年的引領使臺灣青年能夠體驗大陸真實政治氣象、文化風貌及社會風尚,逐步擴大認知交集。為達到最佳效果,大陸宜對兩岸青年交流方式進行深度、細致的設計,更貼近青年思想,切實能契合其需求,幷能對其價值理念產生相應的觸動,同時大陸應重視交流效果的反饋與評估,適時進行調整。大陸應動員更多兩岸民間力量,引導臺灣青年瞭解祖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融入“一帶一路”發展、鄉村振興,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六)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推動臺灣青年高質量登陸就學就業創業融合發展
以“以和為善,聚同化異”為原則,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增進臺灣青年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彰顯臺灣同胞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廣泛社會參與自豪,充分體現主人翁精神,建構一個符合兩岸社會關系發展特色、適應兩岸社會協同發展需要的共同社會發展體系。圍繞制度融合建設、合理打造“兩岸共同生活圈”、兩岸基層社會組織交流與合作、臺灣同胞全面生活適應與社會融入,構建兩岸民間社會聯合體,推動兩岸社會跨域合作治理,推動兩岸社會融合發展進程。在當前雙向融合管道受限的情況下,首要任務就是通過政策及配套措施等積極干預手段,推動臺灣青年登陸就學就業創業融合發展,確保臺灣青年在大陸能夠獲得充分的機會和資源,持續穩定地參與和融入大陸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實現全面發展。
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落實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開創臺灣青年高質量就學實訓就業創業新天地,幷逐步向各區域推廣提升。要有規劃有目的地讓兩岸青年在共同學習就業創業中,培育兩岸青年的共同記憶和共同成長平臺。要設計好臺灣青年就學就業創業的重要支撐平臺、運行機制與特色元素,諸如圍繞閩臺主要姓氏族譜、閩臺宗祠家廟、閩臺戲曲、閩臺建造工藝、閩臺特色飲食、閩臺人物、閩臺歷史人物、閩臺文化名人、閩臺名商巨賈、閩臺社會名流、閩臺演藝大咖、閩臺時空長廊發展主題歌曲、系列文創、體育、影視傳媒、非遺保護與傳承發展、祖地民俗風情、商文化圈、產業鏈招商與落地發展、文旅產業、長廊外延社會安居、養老、就學就業創業、康養保障與社會融入等等,有指向性、有管理地落實臺灣青年社會融合發展規劃,做好臺灣青年政治態度趨向引導和落實落細配套。
(七)強化對臺宣傳學建設,發掘新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幷強化臺灣青年成長成才教育與引導
對臺宣傳學研究是一門研究對臺宣傳現象的規律及功能的科學,涉及對臺宣傳管理學、對臺宣傳人才學、對臺宣傳技術學、對臺宣傳心理學、對臺宣傳環境學、對臺宣傳史學、對臺宣傳美學、對臺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民俗、人際、新聞、輿論、公共關系學等理論體系建構和全媒體大眾化包裝的系統工程。強化對臺宣傳學及其全媒體大眾化包裝,這種政治傳播行為,是通過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心靈契合基因和密碼,以引導臺灣青年支持國家統一的政治心理導向,提升臺灣同胞統一自生能力的社會心理的培育過程,意義重大,應成為大陸對臺工作的重要工作方向。
臺灣青年具有新時代“知識青年”的特殊印記,如“抖音青年”、“短視頻青年”“碎片化閱讀”“無紙化閱讀”以及“知識大爆炸”等,因此對臺青年工作應針對臺灣青年獲取資訊網絡化的特質,發揮大陸新媒體優勢。盡管民進黨當局封堵大陸愛奇藝、騰訊等影音平臺入島,但是,臺灣已經形成一批慣于使用大陸社交平臺、看簡體字、追大陸明星、吃大陸零食、上淘寶購物的新一代青年人,推動新媒體對臺灣青年的正向引導,打開更多窗口,讓臺灣青年瞭解和認識祖國大陸對臺灣青年的關心、關注以及臺灣青年大陸發展新機會與新空間。
大陸對臺促融、促統政策及其效應評估,應將臺灣青年成長成才教育與引導納入重要工作范疇,高度重視臺灣青年政治態度及其變動趨向問題,積極干預、阻斷與正向引導,不斷提升其政治覺悟和明辨是非的政治能力,實現政治覺醒,積極搭建新平臺,創造新空間,推動兩岸青年攜手為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注釋:
①黨朝勝,楊晶華:臺灣青年選舉參與現狀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121-127。
②選舉過后臺灣社會面臨世代對立危機[EB],https://tv.cctv.com/2020/01/20/VIDELuPeKus1StYvSTvCqOFF200120.Shtml,央視網:2020年01月20日。
③拉抬選情?國民黨轟民進黨操作學生投票列車[N],臺灣《中時電子報》,https://www.sohu.com/a/359271772_411853,2019-12-09。
④臺灣媒體ETtoday發布臺民調:超96%的臺灣18-19歲青年愿意上戰場,幷有高達87.0%不支持恢復征兵制,出現相當矛盾的心理狀態[EB],環球網,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10-09/doc-iivhuipp8572302.shtml,2020年10月08日。
⑤習近平: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斗——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2019年1月2日),新華社北京2019年1月2日。
(全文刊載于《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12月號,總第288期)
http://www.crntt.com/doc/1062/3/6/7/106236774_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6236774&mdate=123009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