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許佩暉根據《南屏晚鐘》的旋律素材編創的手風琴作品,榮獲第七十二屆CMA世界手風琴錦標賽國際賽區作曲流行組第三名的佳績。這為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在手風琴賽事中拿下了歷史最好成績,也將《南屏晚鐘》這首群眾耳熟能詳的歌曲以新的方式推向世界舞臺。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叢叢,我找不到他的行蹤,只看到那樹搖風……”在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的琴房里,許佩暉一邊拉著手風琴,一邊輕輕哼唱,沉醉在悠揚婉轉的曲調中。
“《南屏晚鐘》已經被傳唱了五六十年,詞曲宛如深沉悠遠的鐘聲敲在心坎中。”許佩暉說,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她就被作品動人心弦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身處閩臺文化的前沿地的她萌生了用手風琴演奏的形式詮釋這首作品,讓更多年輕一代產生共鳴的想法。
2020年,許佩暉開始著手作品的創作,歷時半年多,數易其稿才得以最終完成。“節奏上采用適合手風琴演繹的tango節奏,在和聲方面大膽嘗試運用爵士和弦,把整首作品烘托出布魯士風格,使其在旋律民族性與世界音樂地域性中很好地融為一體,更貼近當代年輕人的欣賞品味。”許佩暉說,藝術的終極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反哺現實生活中的人民大眾,這是當下大力推進美育工作的意義所在,也是她創作的動力所在。“我的創作既要呈現專業性,還要使作品具有可聽性,能夠受到聽眾的喜歡。”

許佩暉說,作為綜合性大學師范類高校的參賽選手,作品能夠得到國內外手風琴界的廣泛認可和肯定,獲得世界手風琴錦標賽國際賽區作曲流行組第三名的佳績,對她而言是莫大的肯定與鼓勵。“‘扎根大地’是我們需要永遠秉持的態度。”許佩暉說,她希望今后能夠以更加豐富的創作手法,借鑒、結合詩歌、繪畫、舞蹈等其他門類的中國藝術,更多元化地表現民族音樂。同時,發揮閩南對臺合作交流的地緣優勢,構建閩南音樂文化教育體系,傳承創新地方傳統音樂文化,將高師音樂教育與特色文化弘揚相結合,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認同地方文化核心價值的新時代音樂人才。
相關鏈接:CMA世界手風琴錦標賽始于1951年,是手風琴業界歷史最為悠久也是國際上最頭重要的賽事之一,同德國克林根塔爾國際手風琴比賽、意大利卡斯特費達爾多國際手風琴比賽、世界杯手風琴比賽、西班牙阿拉薩特國際手風,琴比賽并稱為五大國際手風琴比賽。該賽事由世牙手風琴協會 (la Confederation Mondiale d’ Accordeon) 主辦,每年在不同國家舉辦。
http://fj.people.cn/n2/2023/0219/c181466-40306888.html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380268
http://www.fj.chinanews.com.cn/news/2023/2023-02-18/518982.html
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02/1779494.html?isShare=true
2023-2-20 04社會
http://www.zzxww.com/pc/content/202302/20/content_10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