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學科優勢,依托旅游管理碩士點建設,立足于挖掘、研究和傳承紅色文化遺存,抓好“知”“行”“用”三個重點,圍繞科學研究、教書育人、社會服務等方面,以紅色陣地打造、紅色資源宣講、紅色文化研究為抓手,力求以“趕考精神”寫好漳州紅色文化“走出去”文章,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福建故事、漳州故事,以“紅色引擎”驅動文旅融合發展,將紅色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為推動文旅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重視挖掘與保護,在以文化人上寫好“知”文章。
學院堅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實施“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在符合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漳州紅色文化遺存,發揮紅色文化遺存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組織觀看微電影《紅軍進漳》、紀錄片《東征凱歌》,錄制“紀念紅軍攻克漳州90周年”專題微黨課共19節,前往龍江頌展示館、中共福建省委臨時舊址、漳州市博物館、閩南革命紀念碑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整合編寫漳州紅色文化景點導游詞,規劃推出九個紅色景點的講解旅游線路等,在弘揚紅色文化和加深城市記憶的同時,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融通教書與育人,在以文塑旅上寫好“行”文章。
學院致力于在發揮高校教學育人功能與紅色文化育人作用兩者間建立更多連接點。一方面,成立漳州市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學院教師將論文寫在田野調查之中,將科研立在紅色文化遺存之中,獲批與紅色文化遺存相關的省部級和校級科研項目10余項,產生一批理論咨政成果。如,校級支部立項《國際視域下閩南僑批的黨史挖掘研究》《閩南僑批的愛國教育素材挖掘及國貿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紅色旅游與研學教育融合發展》,教師個人申報的《序列化線索對旅游者紅色文化認同感的影響研究》《新時代福建省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的影響因素及其實現路徑研究》獲省部級立項,學院教師發表了《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的紅色基因傳承研究》等相關論文。
另一方面,積極創造條件帶領師生大膽“走出去”,用腳步丈量革命先輩的歷史足跡,在歷史的現場感受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遺存的獨特魅力。如,前往繼鰲堂參觀學習紅僑文化,走進漳州古城南風僑批館開展“閩南僑批中的家國情懷”主題活動,組織“探尋建筑遺韻,賡續中華文脈”“探尋閩晉商科文化,助推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等,在教學科研、育人實踐中發揮紅色旅游的引領價值和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

強化傳承與服務,在以旅彰文上寫好“用”文章。
學院注重于把理論知識同實踐相結合,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干事的強大動力,積極探索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雙融雙促模式,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雙向奔赴和“學思踐悟”全貫通。
以紅色為基,專業為用,創新為民,圍繞中共福建省委臨時舊址、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汪春源故居、漳州燈謎藝術館、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閩南革命博物館、漳州古城記憶館等九個紅色文化景點進行旅游路線規劃和志愿講解服務,使紅色文化成為旅游的靈魂、紅色的故事成為旅游的內容,在弘揚紅色文化和加深城市記憶的同時,增強學院師生為民服務的意識,提升為民服務的本領。2022年度,學院師生共撰寫導游詞30余篇,服務4000多人次,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在“以旅彰文”中詮釋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和擔當。
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著力在社會治理體系創新和公共文化服務上發揮高等學校的作用,精心選拔并組建大學生紅色基因班、選派20名優秀大學生前往紅色文化遺存點掛職,組織開展紅色文化進社區、閩南故事知多少等活動,進一步發揮文化效能,實現紅色文化遺存的社會意義。
發揮高校人才智庫優勢,將紅色元素帶入社會服務中,為做大做優做強“四大經濟”提供智力支撐。多名教師積極承接《漳州市文化和旅游重點資源調研》《平和縣國強鄉古爽村、三五村、鄉泮池村村莊規劃》《發掘豐富文化底蘊,打造旅游休閑城市》等橫向課題近20項,讓紅色元素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讓紅色文化遺存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煥發生機。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37593589383796702&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fuji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2b52ee6ecc0a88582000k&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73759358938379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