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執政后,兩岸經貿關系往來與發展趨冷,沒有采取任何積極的開放舉措,相反在“新南向政策”上大下功夫,有關部門全面落實與推動,甚至出現一股“南向熱”,試圖改變兩岸及涉外經貿格局,只是舍本求末,無助于改變臺灣經濟發展之困境。
蔡英文執政后,為落實與推動“新南向政策”,在“總統府”內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由陳水扁時代的前“外交部長”黃志芳出任。6月15日,蔡英文批準“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設置要點”,不僅法治化,而且標志著“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正式成立。這是一個跨部會的協調組織,提供蔡英文有關“新南向政策”的政策建議與咨詢,可以說是層級甚高的政策指導與協調組織。7月中旬,蔡英文召開所謂的“國安高層會議”,討論建立“新南向政策”政策目標、戰略思維與規劃各部會在相關政策上協調整合機制,預計近期內會提出“新南向政策”的短、中、長期發展目標。另外,蔡英文當局還計劃設立“國家級的東協及南亞研究智庫”,配合推進“新南向政策”。
臺灣“經濟部”、“科技部”、“教育部”、“財政部”、“外交部”、“交通部”等單位,積極配合“新南向政策”,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加強與東南亞或南亞的經貿交流與合作。
首先,臺灣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紛紛組織各種代表團或考察團赴東南亞、南亞國家開展交流。其次,臺“經濟部”最為積極,采取一系列舉措,包括宣布將從投資、產業、貿易等三路并進推動“新南向政策”,強化與東盟經貿關系;將加強東南亞地區招商活動作為2016年實現招商目標110億美元的重點,鼓勵與吸引當地企業與臺商返臺投資,其中以智慧機械自動化、能源(節能)產業為主;7月初以“連結東協經貿訪問團”名義率先出訪越南、泰國與印度,下半年計劃赴印尼考察,其他國家的考察招商活動仍在規劃之中;7月13日舉辦“2016臺灣—東協投資策略伙伴論壇”,邀請東盟10國代表出席;委托臺灣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在7-8月接連舉行三次“新南向政策”三大電子商務活動。再次,臺灣“科技部”爭取設立與東南亞國家“部長級論壇”,從科技研發到人才培育交流,促進臺灣產業鏈的輸出,尤其是有意推動臺灣科學園區向印尼輸出。第四,臺灣“綠營”地方政府積極配合與支持,出現“南向”考察與交流熱。高雄市政府由經發局負責,計劃通過“國際港灣論城市論壇”等平臺推進與東南亞的經貿合作與招商活動。臺中市于7月3日將“第一廣場”改為“東協廣場”,舉行一場盛大的“南洋文化節音樂會動”。第五,在臺當局支持與帶動下,臺灣民間出現一股“南向熱”。7月6日,臺灣不動產知名企業第一太平洋戴維斯舉辦“越南不動產投資論壇”;7月13日,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行“后2015年東協經濟整合之新局”國際研討會。
放寬出入境條件,鼓勵東南亞與南亞民眾赴臺觀光旅游。加強與東南亞地區的旅游合作是“新南向政策”的重點之一,也是應對大陸旅客減少的重要舉措。大陸、日本與港澳是臺灣三大游客來源地,東南亞與南亞國家并不是臺灣主要客源地,赴臺旅游人數仍限。2016年1-5月,中國大陸、日本與港澳地區分別占赴臺旅客人數的39.8%、16.2%與13.1%,合計占了近70%(69.1%); 東南亞五個主要國家赴臺旅游人數僅占來臺旅客的6%。近期以來,臺“交通部觀光局”采取多種措施,向東南亞宣傳與推廣臺灣旅游。6月15日,臺灣“行政院”開會指出,吸引東南亞旅客的政策措施不力,未來要積極開放,放寬東南亞地區赴臺觀光旅游政策措施,鼓勵赴臺旅游,包括:經往來臺灣的商務與參與國際會議的東南亞旅客將給予2-5年的多次簽證,提供出入境便利;擴大外籍人士申請“電子簽證”范圍,在年初開放全球27個國家或地區基礎上,東南亞將成為新一波擴大適用地區;擴大免簽國家范圍,從現有的新加坡、馬來西尼基礎上新增加東盟免簽國家;擴大包括老撾、緬甸與柬埔寨等適用“線上簽證”。
計在兩岸關系陷于僵局與兩岸經貿合作受阻的情況下,民進黨當局還會集中推動“新南向政策”,持續加強與東南亞、南亞的經貿、觀光、文化、教育合作,會不斷出臺新舉措。但“重南輕西”與“舍大陸就南向”的政策導向,不僅不會改變臺灣經濟發展的困境,只會讓臺灣陷入新的困境與焦慮之中。
(作者 陳麗麗 閩南師范大學臺商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http://www.huaxia.com/thpl/djpl/2016/08/4974588.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