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后兩岸關系形勢觀察與思考”座談會現場,兩岸專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中國網福建6月11日訊(記者 林冰冰 實習生 葉筱琛)6月10日,“520后兩岸關系形勢觀察與思考”座談會在漳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與學者圍繞“去中國化”問題、蔡英文"新南向政策"、“一帶一路”建設等議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并形成諸多共識。

楊毅周認為,越是困難的局面,越要努力推動兩岸的民間交流,促進和保護臺胞的權益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認為,民進黨執政后,重新啟動了疏離大陸經濟的“新南向政策”,并在教育、歷史、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去中國化”政策,無疑增加了兩岸關系動蕩性,破壞了兩岸之間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局面。對此需要提高警惕,把反對“臺獨”放到重要位置上。楊毅周強調,越是困難的局面,越要努力推動兩岸的民間交流,促進和保護臺胞的權益。大陸平穩快速的發展為臺灣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和條件,兩岸關系的密切,使兩岸已成為命運共同體,任何力量也無法分割。

楊開煌詮釋蔡英文“520演講”
《海峽評論》雜志社編輯委員、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詮釋了蔡英文“520演講”,他認為蔡英文所謂的“新南向政策”的確是一石多鳥的戰略。因為據現在的局勢蔡英文提出推行所謂“新南向政策”,對于日本和美國來說,符合他們的利益。表面上看語句溫和,似有善意,實則通過鼓勵臺商向東南亞投資,從而減少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通過拉攏原住民,從而深化“臺獨”。因此,應對“新南向政策”做出警惕。
在"新南向政策"問題上,與會學者一致強調,經濟行為不是行政主導可以取代的,對于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主觀臆斷,歷史已給出了答案。另外,"一帶一路"建設體現的是互利雙贏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是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臺灣商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會大有可為。大陸的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正孕育著新的突破,一波新的經濟騰飛將使更多的臺灣企業有用武之地,這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福祉所在。

孫若怡強調要引導人們客觀的認識大陸和世界,發揚鄭和下西洋精神,豐富絲綢之路內涵
《海峽評論》雜志社編輯委員、稻江科技管理學院副校長孫若怡進一步分析了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等相關問題。孫若怡意識到,目前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人們客觀的認識大陸和世界,福建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可有大作為,發揚鄭和下西洋精神,豐富絲綢之路內涵。兩岸可以加強創意文化產業合作,走向動漫大國,培養人才,創立一系列新的合作模式,兩岸攜手掙世界的錢。
針對“新變局下的臺灣經濟與兩岸經貿關系”議題,兩岸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經濟平臺執行長唐永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說,表面上看來,造成這些年來臺灣民生經濟問題的直接原因是競爭力弱化與市場邊緣化,但深層次根源在于兩岸關系的長期非正常化,特別是兩岸經貿關系的非正常化與兩岸經貿活動的非自由化。他強調臺灣新當局只有接受“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系才可能和平穩定發展,兩岸經濟關系才可能持續發展,臺灣國際經濟空間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才能促進臺灣社會經濟發展。
520已成為臺灣社會和兩岸關系的重要節點,與會學者們共同指出,臺灣第三次政黨輪替,綠營開始在島內全面執政,兩岸同胞感受到與過去八年不一樣的政治氛圍。值得警惕的是"臺獨"頑固派的蠢蠢欲動,他們肆無忌憚地推動"去中國化",不顧歷史事實,美化日本殖民統治,重新挑動島內族群對立,這些緊鑼密鼓的"臺獨"活動,必將加劇臺灣的社會動蕩,給兩岸關系制造新的麻煩,傷及到的是臺灣同胞切身利益。事實勝于雄辯,歷史無法篡改,"臺獨"是走不通的死胡同。
本次座談會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臺灣《海峽評論》雜志社、閩南師范大學主辦,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全國臺聯副會長、福建省臺聯會長江爾雄,閩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以及臺灣《海峽評論》雜志社多位評論員和臺聯系統同志等40人出席了會議。全國臺聯研究室主任陳立謙主持了該次座談會。
http://fj.china.com.cn/2016-06/11/content_17129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