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經典福建·創意閩南”閩派詩會走進漳州系列活動在漳州隆重啟動。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省社科院院長張帆,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國際筆會理事楊煉,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副院長張清華,閩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曉峰,漳州市副市長蘭萬安,漳州市城市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楊明元,福建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邱守杰,以及國內詩人、詩評家、專家學者和漳州詩群代表近200人出席活動啟動儀式。啟動儀式由福建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陳毅達主持。
此次活動由福建省作家協會、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漳州市作家協會聯合主辦,活動通過開展“閩派詩歌”朗誦會、漳州詩群作品研討會、寫作資源采風等,搭建漳州本地作家、詩人與國內外有影響力文藝創作者的互動交流平臺,提高經典創作水平。活動旨在弘揚、挖掘“閩派詩歌”的文學價值,展現“閩派詩歌”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影響力,彰顯“閩派”文化的獨特內涵和深厚底蘊。
啟動儀式上,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說:“當下,中國詩歌創作呈現繁榮態勢,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歷史節點上,面對人類在更好地尋找精神空間的大好環境下,詩歌是不會消逝的,詩歌的不斷復蘇和人類本身的精神需求是一致的。”
吉狄馬加表示,近兩年福建文學活動非常頻繁,閩派翻譯、閩派文藝批評、閩派詩歌等都進行了很多研討,讓外界更深入了解福建這片土地及其地域性文化,關于地域性寫作怎么形成更好的態勢,福建作家在中國的文學版圖上占有重要位置。
“當下詩壇面臨的問題,是一種‘被解體的寫作’或叫‘碎片化的寫作’。怎樣更好地寫出一些既有民族精神的東西又能被全世界所接受的作品,反映生命存在狀態和人類精神的作品,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吉狄馬加說。
他強調,詩歌沒有國界,任何一個詩人寫的作品只要是反映人類精神的走向,能表達人性最美好的東西,它就有可能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也能喚醒人性的光芒。我相信通過中國詩人共同的努力,為未來的中國詩歌更加繁榮做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省社科院院長張帆表示,福建出現過許多重要的詩人,他們是文學界一支非常活躍的隊伍,20世紀以來,鄭振鐸、冰心、林徽因等一大批詩人在福建及至中國當代詩壇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朦朧詩的興起是新時期文學界的大事,其中一個杰出代表舒婷就是福建詩人的領軍人物之一。今天,福建的詩人不是一個兩個,而且是以群落命名,比如閩東詩群、三明詩群、漳州詩群等,他們構成了一個宏大的梯隊,不斷展示出新風貌,共同構建福建詩壇的繁榮景象。”張帆說,“省文聯、省作協做了很多推動閩派批評、閩派詩歌發展的一系列活動,對推動當代閩派詩歌的發展取得很好的效果。”
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國際筆會理事楊煉在啟動儀式上說:“深遠的中國文化傳統的轉型難度和深度是一首長詩,每首詩歌都是時代的一個側面。”他以“在生活中,只有詩不嫌棄我,我也不嫌棄詩”和“一首人生與思想的小長詩”等感性話語,概括在中國當代文化轉型中詩歌的作用。
隨后,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副院長張清華說道:“福建曾是充滿神性也充滿蠻性的一塊土地,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在這里匯聚,所以它特別適合文學的發育和生長。”他表示,固有的語言方式、思維方式建構一種寫作個性,“閩派可以看作一種現象,或者有獨特地方性的群落,但更多的是寫作的普遍性、共性。每個人的風格差異很大,從風格上講稱不上一個派,從地域屬性來講卻可以說是一個派。”張清華說。
閩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曉峰表示,詩歌是中華文明的連接點,應當繼續推進閩南本土詩歌創作的繁榮與發展。“閩南師大文學院近年來在教學改革中重視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內涵,特別注重人文素質的提高和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福建省作協、漳州市作協等單位以及臺灣高校合作開展了一系列詩歌文化活動,推動了校園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共同繁榮。”林曉峰說。
閩南語朗誦展現濃郁漳州風情
啟動儀式結束后,以人偶同臺表演的《掌中瑰寶》作為開場戲,閩派詩歌朗誦會精彩紛呈。
閩派詩歌朗誦會展現了名人名作與本土詩作之間的碰撞。朗誦會首先朗誦了吉狄馬加先生名作《耶路撒冷的鴿子》,蒼涼的聲調帶領觀眾走進古老的耶路撒冷。
隨后,朦朧派詩人楊煉時隔38年再次踏上福建漳州這塊土地,感受到“作為詩人的驕傲”,他朗誦了自己的詩作《Fado——海的歸來》。
楊煉說,“Fado”意為“命運”,是葡萄牙民謠的“命運之歌”,也像閩南海邊的人討海出航漂泊的命運及抗爭,有著閩南方言詩歌寫作的韻味。
之后,朗誦者用閩南語聲情并茂地朗誦舒婷的詩《給二舅舅的家書》,催人淚下地展現了阿嬤對游子舅舅的懷念,濃濃的鄉愁就這樣在福建這塊被稱為“神性和蠻性交織”的土地上蔓延,令許多觀眾潸然落淚。
此外,朗誦者還朗誦了漳州本土詩作,如已故漳州著名詩人楊騷的《福建三唱》、新死亡詩派詩人道輝《來自閩南,咸咸的閩南》以及閩南師大學生90后詩人蔣德烽的《東螺古味》等作品,還有閩南語方言區“酒干倘賣無”文化里熟識的人情世俗,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漳州風情,也讓人感受到詩歌介入生活的強大沖擊力。
2015-11-25 A19 文周刊
http://digi.dnkb.com.cn/dnkb/html/2015-11/25/content_403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