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個“互聯網+”的新概念,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界紛紛解讀這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互聯網+的潛在含義,可以用一個“互聯網+?=?”的公式來表示。在這個公式里,只有一個因素是明確的,那就是互聯網,后面的加什么,可以自由聯想。
創造心理學家們認為,創新思維的心理學機制就是二元聯想。那么互聯網+,就是把互聯網作為二元中的一元,另一元可以是任何東西,由此激發的創意可以是無限的。
我們不妨從教育的角度來自由聯想一番。
互聯網+學校=?是現在的校校通班班通嗎?是電子書包、電子白板進課堂嗎?我的回答:是,又不是。將網絡引進學校和課堂,是大勢所趨,但這些只是硬件設備,如果我們的思想不是互聯網的,依然起不了任何作用。君不見很多學校雖然連通了網絡,卻禁止學生在學校上網,連學生自帶的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也要被沒收;課堂上雖然也有了電腦,甚至每人一個iPad, 且美其名曰電子書包,卻只允許學生使用“電子書包”里事先制作的資源,最多只能上學校局域網中的教學平臺,學習的內容也緊緊圍繞教材和考試大綱,這與互聯網何干?與互聯網思維何干?
互聯網+課堂=?是把實體課堂教學錄像放到互聯網上讓大家看?是,又不是。將一些名校名師名課程的視頻放到網上,有助于優質資源的社會共享,促進教育公平。但如果只是簡單照搬,效果可能不好。在網絡學習中,要求學習者都花40分鐘到1小時去看一堂課,顯然不太適合,這也就是10分鐘左右的微視頻(微課)在網上流行的原因。網上學習個性化程度非常高,傳統的“課”的概念應該有所改變,不再需要規定固定的上課下課時間了,甚至不再需要過于拘泥于學科與專業知識體系結構了,而應該讓學習者以問題為中心、以個人需要為中心,打破原來的學科知識體系,構建個性化的、有利于問題解決的知識結構。
互聯網+教師=?互聯網時代,教師還能像從前那樣一成不變地進行教學嗎?教師職業還會永遠是鐵飯碗嗎?恐怕未必。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天你講的課,網上有一個老師比你講得還要好,學生都跑到網上聽課去了,你上課的時候大家都在臺下玩手機,甚至對你講的內容提出質疑,你該怎么辦?如果你所在的學校決定,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某一門公共課程,承認網絡學習的學分,原來教這門課的老師會不會面臨下崗?筆者曾經預言,未來的教師將分為兩種:一種是線上講公開課的明星教師,一種是線下的輔導教師。你相信嗎?
互聯網+學生=?如果你還是學生,你還會認為只有在課堂上才是學習嗎?你走在路上,乘車,游戲,看手機,是不是學習?你還會認為只有考試得高分才意味著學習好嗎?你還會認為只有書本里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網上的那些看上去零零散散的信息與知識都是無意義的嗎?如果你不懂得將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整合成有用的知識體系,你將會落后時代一大截!
這樣想下去你會發現,互聯網+不是一個簡單的相加,加完之后一切都會發生改變,互聯網是刀、是斧、是鋸,將原來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后再以互聯網為中心重新組建起來,成為新的體系、新的結構。互聯網+的本質就是碎片與重構呀!
互聯網+教育的結果,將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
未來,整個社會將被互聯網連接為一個整體,互聯網成為社會這個有機體的大腦與神經中樞,其他方面反而變成它的肌體與末梢。一切事物或多或少都要經歷一個從碎片化到重構的過程,這大概就是“互聯網+”的全部內涵吧?
版權所有:閩南師范大學 制作與維護:閩南師范大學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辦公室 Copyright 2013 ? www.webvpn.mn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