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臺灣民歌《外婆的澎湖灣》,許多人耳熟能詳,但說起桃園縣大溪的“外婆的梅鶴山莊”,可能就鮮為人知。這里是新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外婆林李春的家,朱立倫的外祖父祖籍漳州,這里留下了朱立倫最美好的童年回憶。
“梅鶴山莊”坐落在大溪福安里林宅,是漳州人遷臺艱辛創業的縮影。清嘉慶九年(1804年),龍溪縣林氏第24世祖林邦興(又名炳興)從龍溪縣林莊渡海入臺,與堂兄林三菊同住在霄德里(今八德市霄里),后來在八塊厝莊(今八德市)開店,娶妻黃錫娘,至1809年因地方發生動亂而移居宜蘭,并與他人合伙開店。后又遷回八塊厝莊,自營小商店維持生活。林邦興育有圻海、圻養及陳來(幼亡)三子。1837年,林邦興因過勞病逝,長子林圻海(1815—1888,號登云),23歲便負擔起全家生計,后與胞弟圻養遷居大溪下街,擔任林本源家租館管事,平時樂善好施,曾捐款協助大溪的明齋寺及福仁宮的改建。
同治八年(1869年),圻海在頭寮莊興建宅第“吉慶堂”,并以人稱“梅妻鶴子”的北宋隱士林和靖的典故將林宅命名為“梅鶴山莊”。門廳額“榮封第”是圻海在光緒年間為父親出請五品大夫的封典榮銜之后所題。宅前有翹脊院門及卵石基礎的石砌圍墻。大宅由內而外中軸線的空間層次有:門樓、外埕、轎廳、中庭、廳堂,外觀為傳統三合院格局,而左右護龍各為二道,成為“兩落四護龍”格局。宗祠大墻畫著林家族譜,“吉慶堂”供奉著先祖牌位。
朱立倫父親朱樟興,浙江金華義烏人,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撤退到臺灣,擔任工兵連連長時,被派到桃園大溪開路,駐扎在梅鶴山莊,結識了林家大小姐林桂,進而結婚。朱立倫在這里度過童年的每一個寒暑假。2010年,朱立倫以口述方式,寫成《做,就要做好》,完整記錄他的人生,在第一章,他詳細描述了“梅鶴山莊的童年記憶”。小時候,每天他都一大早就起來,在飯廳陪阿公吃頓白米飯味噌湯的早餐,然后在阿嫲的目送下,陪阿公走一段路去坐公車上班。而阿嫲就像“佐賀阿嫲”,熱情又溫暖,照顧家族的每一個人。梅鶴山莊是臺灣林家的開墾標記,但標記在朱立倫心中的,則是從小在大家族生長的溫情。梅鶴山莊是他生命里的第一個記憶,也是永遠的故鄉。小學時,他跟父母親搬到八德眷村,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在眷村里,他只說普通話,回到外公外婆那邊,再說閩南話。朱立倫的外公林本誠,在朱立倫擔任桃園縣長時已過世,而外婆林李春健在,今年99歲。
林本誠經歷日本統治,對日本殖民臺灣的粗暴牢記在心,常常告訴朱立倫,日本警察如何欺負臺灣人,臺灣學生就算再怎么優秀,也只能讀醫學、農業等系所,根本沒有選擇權力。他對孫中山的革命民主思想極為推崇,對政治也有獨到的見解。“梅鶴山莊”廳堂高掛孫中山的畫像。這張孫中山的畫像,啟發了林家子孫,始終懷抱熱情參與公眾事務,棄教從政、棄商從政,經常可見。林姓大家族參與政治全盛時期,共有四人擔任公職。朱立倫父親朱樟興,當選過三次縣議員,一次“國大代表”,朱立倫大舅林熺達當選兩次桃園縣議員,當選兩次大溪鎮長。朱立倫提到,他長大才知道,“梅鶴山莊”廳堂上的孫中山畫像,代表阿公對政治的追尋,也學會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
朱立倫從政后,無論行程再緊湊,只要路過大溪,朱立倫一定會安排一小段私人時間,回到大溪梅鶴山莊。哪怕只有十分鐘,連喝杯茶都嫌趕,他也要回家,拉拉阿嫲的手,笑得像個孩子似的撒嬌,讓阿嫲看幾眼。
目前,入臺林家已歷8代(汝字輩),現仍有11戶后代子孫住在梅鶴山莊內。朱立倫接手國民黨主席后,他“外婆的梅鶴山莊”,頓時成為桃園大溪熱門景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