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年半的籌備、近3個月的申報,如今,漳州又多了一張新的城市名片———“中國溫泉之城”。昨日,記者從市國土資源局獲悉,本月11日,我市申報“中國溫泉之城”正式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批準通過。漳州地處環太平洋構造活動帶,溫泉(地熱)資源十分豐富。除東山縣外,其余10個縣(市、區)均有溫泉分布,全市共出露溫泉61處,溫泉分布密度位居我國前列,是福建省溫泉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區,其中薌城區地熱田又是全省溫泉溫度最高的溫泉,孔深98m處水溫高達121.5℃。
我市從去年5月啟動“中國溫泉之城”申報工作以來,開展了地熱田資源儲量核實、編制《漳州市區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總體規劃》、成立漳州市地熱資源管理有限公司,為申報提供資源、制度、管理等全方位保障。至今年9月底,申報各項準備工作圓滿完成,申報材料提交中國礦業聯合會。中國礦聯經過材料審查、實地檢查初審、專家評審及社會公示等程序,確定漳州符合“中國溫泉之城”命名條件。此外,另有山東濟南、福建廈門、廣東豐順、河北獻縣等4地被評為“中國溫泉之都(城)”。
此次漳州申報“中國溫泉之城”的范圍包括薌城區、龍文區、臺商投資區、圓山新區在內的7處溫泉出露區,面積941.03平方公里。經地質勘查,初步查明地熱流體資源儲量為20619.14立方米/日,加權平均溫度69.2℃。其水化特征中硅、氟、鍶、氡等多項元素達到理療熱礦水標準。預計今后進一步加大地熱勘探后,特別是薌城區中高溫地熱資源儲量將會有顯著提高,可以保證未來規劃開發利用項目建設的需要。目前,申報區已建成3處旅游度假區,有近20家溫泉會所。
市國土局相關人士介紹,我市申報范圍內還有一些隱伏的地熱,比如薌城天寶的盤谷、浦南的金沙等都已經發現地熱異常點,通過全面開展調查、摸清溫泉資源家底,做好資源儲備與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將為今后有序利用地熱資源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