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令奇
2月27日,全國人大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立法;
6月12日,兩岸共接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陣亡將士部分遺骸歸葬“回家”;
7月7日,習近平同志為“獨立自由勛章”雕塑揭幕;
8月31日,全國人大通過設立“中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
9月3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向抗戰烈士敬獻花圈;
9月30日,舉國上下開展首個烈士紀念日活動;
11月20日,大連舉行悼念甲午戰爭殉難同胞120周年公祭活動;
12月13日,全國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在這一年中,無數志士仁人心中那個“可愛的中國”,正在以國家最高形式來紀念戰爭中犧牲的先烈和死難同胞。
《論語》里講“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幾千年的祭祀傳統,牽動著中國人最隱秘而質樸的一種情感,一頭系著對親人的思念,一頭連著對未來的祈福和期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發端于家族血緣的情感慢慢延伸,擴展為對同胞同種的深厚關切。經歷的苦難越多,這種情感聯系便越緊密,關切便越深厚。
今天,我們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是對死去的他們負責,也是對活著的我們負責。只有還昨日的他們以尊嚴,才能保護今日我們的尊嚴。
中國是一個有歷史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歷史的民族。一方面是因為這里有未斷裂的文明,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善于用歷史的眼光正視、思考和解決問題,深刻理解“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但在一段時間里,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僅僅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一課。華人作家張純如用英文撰寫《南京大屠殺》,在美國受到各種威脅、恐嚇,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下,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
如果歷史只意味著過去,沉淀下來變成固定的知識,印在課本里,那不是我們需要的歷史。真正的歷史應該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它來認同自己的身份、理解自己的民族、解釋自己的命運。今天,我們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是對過去的歷史負責,也是對當下的現實負責。只有還過去的歷史以認同,才能建立對當下現實的認同。
“種族屠殺”在1948年被定為國際罪行。諸如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歷史慘劇,自古以來頻繁上演,進入近現代后,因武器的先進和人類組織化的提升,變得更加劇烈。給這種反人類行為定罪,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盡管從時間上看,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并不遙遠,但對歷史事實的公然否定或者淡化行為,在某些國家或政治團體中開始蔓延,而且影響著輿論的看法和觀點。毋庸置疑,這種行為是與個別團體或個別人的政治利益聯系在一起的。
中國歷來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化對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是對歪曲歷史的有力回擊,是對正在滋長的恐怖幽靈莊嚴宣戰,是對日漸壯大的國際和平勢力的堅定支持。今天,我們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是對自己的和平發展負責,也是對世界的和平發展負責。只有還自己以信念和希望,才能給世界以信念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