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促進教育公平。”當下,信息技術如何成為提高教育質量、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有效手段?圍繞這些問題,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構建云教育服務平臺
“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極大推動教育管理體制變革,實現教育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系統化、學校管理規范化。”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說。
周洪宇認為,第一步,國家可整合現有資源,采用云計算技術,構建穩定可靠、低成本的國家教育云服務模式的教育管理服務公共平臺,為全國教育機構加強教育管理方式的變革和相關人員開展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提供技術支撐。第二步,以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為依托,優化、重構教育管理業務流程。在基本建成國家、省級數據中心以及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統部署應用基礎上,推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周洪宇建議,今后,教育質量監測與績效評估信息化服務體系要以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為依托,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全國政協常委、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陳群:教師培訓可借鑒“教育淘寶”
“提高教育質量,關鍵靠教師,而要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加大教師培訓過程中的信息化程度。”全國政協常委、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陳群說。
陳群建議,可以建一個綜合的平臺,用類似于“教育淘寶”的方式,在設立一定質量標準的基礎上,充分引入競爭機制,把多元的、最優質的教師培訓資源放在上面,這些資源大家都可以共享,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需要的培訓內容。
“當前,特別需要培訓、特別需要提升的是中西部邊遠地區的教師,他們不可能都到發達地區來培訓學習,有了這種信息化的培訓平臺,他們在當地就可以享受最優質的培訓資源。而且,有了這樣一個平臺,我們還可以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搜集教師學習過程中的信息并進行研究,從而對培訓質量進行更準確的把握。”陳群興奮地說。
“加強在培訓中的信息化程度,不僅指遠程網絡培訓,還指在面授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只要我們在教師培訓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平臺,創新機制,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讓更多的教師受益。”陳群說。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科技學院醫藥研究院院長劉超:網格化管理幫教育“脫困”
“對于社會關切的許多教育難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管理水平提升、管辦評分離等改革中遇到的棘手問題,都可以通過基于大數據的先進信息技術來逐一破解。”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科技學院醫藥研究院院長劉超說,今后,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教育發展“脫困”,使之安全度過矛盾交織、眾口難調的“黑障期”。
劉超認為,現在老百姓普遍關心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等問題,都可借信息技術手段,搭建一種集學生素質培養、評價、管理于一體的網格化教育管理體系。“有了這種數字化體系,像就近入學、擇校、考試評價單一等許多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或許就迎刃而解了。”劉超建議,當前,在發展教育信息化時,要做好制度頂層設計,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管理無縫融合,成為解決教育民生熱點、難點問題的重要突破口。
但是,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景,劉超也表示擔心。來北京參加此次大會前,她在基層學校調研時發現,目前,大多數學校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還只是基于提高學生考分等功利化目的,而沒有真正將其作為教學媒介,更沒有觸及到教育理念的改變。“這也是當前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現實難題!”(本報記者 柯進 蘇令)
點擊看原文: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884/201403/165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