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中的林炳坤
教師名片
林炳坤:閩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旅游管理碩士(MTA)教育中心主任,擔任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評議專家,兼任全國高校商務管理研究會理事、福建省批發零售行業協會商務管理與政策研究分會副會長,入列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2023年獲評福建省優秀教師,2024年獲評全國優秀教師。
“起初,我把教育當成一份工作;取得一定成績后,我將之看作一份事業。如今,很多學生畢業后當上老師,我更將教育看成一份責任。”日前,記者采訪了今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的林炳坤,聽其講述在閩南師范大學16年的時光,分享可供青年教師借鑒的教學教研“法寶”。
林炳坤親歷了閩南師大從學院升級大學、從碩士辦學升格博士辦學的跨越發展。伴隨學校“蝶變”,他一路走來,從輔導員到行政科員,再到博士學生,進而到教研崗位。他不斷探索教與學、師與生的和諧關系,坦言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光有一桶水是不夠的,“現在的時代,要求我們要有一口池塘、一片湖泊,甚至是一汪海洋”。
青年教師如何處理與學生的關系?林炳坤認為,要如玉器加工般,切了再磋、琢了再磨。他舉了個例子:曾有學生因游戲成癮而幾乎放棄學業,為此,他變身“話搭子”積極溝通,了解學生玩的游戲項目,用游戲牽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后帶著學生完成本科畢業論文。“教師理應從不同學生個體視角去看問題、找興趣。”林炳坤說。
教學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多年教學實踐,林炳坤得出自己的授課“經方”:給本科生授課采用“理論+方法+案例”教學思路;研究生則在此基礎上增加“研究命題”討論環節。有趣的靈魂像一道光,他會把課本里的知識、生活中的發現、對人生的思考,繪聲繪色講得十分有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作為教師,林炳坤有個愿望:帶學生推開“學以致用”的大門。他積極與青蛙王子等漳州知名企業聯系,共建教學實習(就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大量優質實習鍛煉機會;他還指導多位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海峽兩岸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等賽事中獲得多個一等獎。
立足教書匠,勇攀“大先生”。作為經驗豐富的“前輩”,林炳坤勉勵青年教師精深求索,不僅要隨時更新自己的文化儲備,不斷豐富學科技能,還要多多關注前沿信息,壯大自身實力。“青年教師要向下扎根、向上成長,把實踐中形成的真知變成論文,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漳州是魚米花果之鄉。林炳坤說自己生于斯、長于斯,也研究于斯。“農業、文旅充滿艱辛,有很多大自然和市場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它們本身雖已充滿詩和遠方,但創意發展,能把它們變成更多人的詩和遠方。我雖然沒在一線勞作,但我也能盡己綿薄,做點貢獻。”多年來,林炳坤深耕文化產業、農業合作和營銷管理研究,發表CSSCI期刊論文15篇,SSCI、SCI、北大核心期刊論文13篇,出版專著《閩臺創意農業合作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福建省社科和軟科學項目4項。
在林炳坤看來,學術科研單靠“短平快”的方法,很難產出有質量的成果。“需坐得了‘冷板凳’,要用時間兌現研究成果的含金量。”林炳坤建議青年教師若有志于此,不妨著眼長遠:學術科研從來不是以“冷熱”論勝負,反而都要把在“冷板凳”上坐得久不久、穩不穩、扎不扎實作為重要的衡量標尺。
☉本報記者 黃舒哲 文/供圖
2024-10-11 05教育周刊
http://www.zzxww.com/pc/content/202410/11/content_14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