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曉云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孩子“被投訴”或者被“請家長”是常發生的事情。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怎么做才能不破壞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又能處理好事情呢?
個例:
張女士前陣子被老師叫去學校,被告知她兒子阿志跟同班的同學起了沖突,緣由是阿志放學拿書包的時候甩到了后排的同學小軒,小軒告知老師,老師讓阿志向小軒道歉,阿志不承認自己碰到小軒,因此拒不道歉,兩個小孩各自據理力爭,互不妥協,老師只好請來家長。張女士一到現場就命令兒子要向小軒道歉,小軒被迫道歉后跑去爺爺奶奶家住,拒絕跟張女士回家,張女士因此很是煩惱。
閩南師大心理學博士陳順森
分析支招:把孩子犯錯當成一次了解孩子的機會
首先,要告訴家長的是,不論孩子犯了什么樣的錯,家長第一時間要先關心孩子,問下孩子有沒有受傷,給孩子安全感,然后再去觀察孩子的情緒表現。因為當孩子被“投訴”后,孩子本身是很無助的,這個時候很需要家長能夠去關心他(她),并幫助他(她)重新找到一些人生規則,這一點非常的重要。
我們中國的家長通常都會存在一個盲區,老師只要一說孩子不好,家長往往不問青紅皂白就站在老師那邊,幫老師來教訓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長還會對孩子說,這都是為你好,實際上家長更多的是為了面子。家長不妨把孩子被“投訴”或者被“請家長”當成孩子遇到了一些困難,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就是幫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有的孩子在不被理解后就容易出現一些過激的反應,百般抵賴,甚至有的孩子會選擇永遠沉默。
如果家長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關心孩子,孩子的情緒就會得到疏解,孩子反而更能夠講出事情的緣由,因為人在無助的時候,誰能和他(她)站在一起,他(她)就會去親近和感激這個人,這是人的共性。所以,家長一定不能著急讓孩子去道歉,先聽聽對方和老師怎么說,再聽聽孩子怎么說。如果事情不是很嚴重,盡量不當場批評孩子,現場要是對方不依不饒,家長可先替孩子給對方道歉,然后回去的路上對事情進行分析,讓孩子能夠更好地弄清問題所在,因此也達到了既處理好事情又能不破壞自己和孩子的關系的目的。
其實,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不妨把它作為一個了解孩子的途徑,孩子的喜怒哀樂,甚至與人的沖突都可以當作是對孩子更全面了解的一個機會。我們都喜歡勤奮的、善良的、敢于承擔的、負責任的孩子,而這也是孩子將來面對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家長也應該往這方面去引導孩子。
父母培養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他(她)如何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讓他(她)更加快樂成長,因此家長不妨也把犯錯當作一次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機會。只要事情不是很嚴重,家長在與孩子分析溝通后,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善后,從而鍛煉孩子情緒管理的能力以及交往的能力。自己處理解決問題后,孩子會更加自信樂觀,在往后的生活里發生一些事情也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去探求,去解決,這終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2016-3-11 10 教育專刊
http://218.6.92.114:88/html/2016-03/11/content_99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