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周啟明 身份:學生 整理:本報記者 方一凡
拆遷地里的舊瓦破磚和各式損壞的老木樁,在旁人眼中,就是一堆無用的建筑廢料。然而,我卻把它們視若珍寶。我是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大四的學生,閑來無事,我總喜歡到工地里將瓦片、木樁,甚至是舊木栓一個個收集起來,將這些材料進行加工后繪上漳州古厝主題的精美圖案,意圖將這些即將慢慢逝去的記憶用畫筆保存下來。
剛上閩南師大的時候,我就喜歡到漳州的古城區游玩,古色古香的建筑,具有濃厚閩南特色的小物件都讓我流年忘返。去年開始,漳州市政府進行了古城改造計劃,我當時的想法就是用什么方式可以把這些古厝用另外一種形式保留下來。有一回我到工地附近轉悠,一堆正從工地里運出來的舊瓦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細看這些瓦片,不僅有古樸的韻味而且平整的表面很適合作畫。我當即決定用畫筆保存漳州古厝記憶。
然而我正值大四,許多同年級的伙伴都開始找工作,忙實習,父母也催著我趕緊去考取一個好工作,但是我依然把大多數的時間投入到畫古厝的工作中。這個行為遭到了父母和同學的質疑,母親甚至在電話里嚴厲地斥責我,希望我不要浪費時間,將精力放在找工作上。那段時間的我充滿迷茫,做什么事情都索然無味。一個午后,我拿著一個剛打完草圖的瓦片到古城區里比對,兩個路人在一旁饒有興趣地看著我手中的東西,攀談才知,兩人是古城的老居民,我手中的草圖讓他們想起了曾經的故居,感觸頗多,他們還鼓勵我堅持下去,將古厝記憶真正保存下來。那天的遭遇給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氣,讓我確信自己在做的是一件有價值的事。
如今,我在一個師兄的繪畫工作室里干活,一面維持生活一面試著把更多的建筑廢料用于藝術創作,就像最近我找到一個古厝的老銅鈴,我覺得也可以在銅鈴上作畫,別有一番滋味。我計劃著將一個個古色古香的創作融合成一個系列,并不斷地拓展新的素材。古厝是屬于漳州的一個特殊記憶,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建筑物慢慢地消失,以后甚至會有漳州人沒見過這樣美輪美奐的老建筑,我覺得用這種形式把這些古厝記憶留存下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2016-2-5 04|教育??P注
http://218.6.92.114:88/html/2016-02/05/content_95985.htm